第20章 春秋
作者:第二艺术的小说
    刚刚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朝歌的姬发,正按照与帝辛的不约之约,妥善管理朝歌城子民,并命人好生收殓帝辛和妲己自焚而亡后的遗体。

    但此时从天幕见到自己的大周,将会因为分封制,在未来只存续两百七十多年就灭亡,神情顿时凝重起来。

    姬发自语道:

    “我们之所以能够灭商,极大原因就是借助了众多诸侯国的帮助。

    如若分封制行不通,这些诸侯又怎么会臣服我大周?俸我大周为共主?商朝的那些军队和遗老贵族又如何能够妥善安抚?”

    姜子牙在旁说道:

    “此时所有诸侯都已经通过上苍知道了分封制无法长久,诸侯们应当也能理解武王你用其它办法封赏他们。

    至于用何种办法,不妨多等等上苍的明示,看看后世王朝是如何妥善制定国策,延续国家长治久安的。”

    姬发也只好多等等了……

    ……

    大禹和众部落首领们,对夏商周三朝加在一起超过一千多年,结果却都是如此表现,个个都持以失望态度。

    “唉~后世这几个王朝还不如我们这个底蕴尚浅的时代,奴隶制和分封制都是他们的权宜之计,不加改变注定会是这般下场。”

    皋陶摇了摇头道:

    “千余年的岁月,动荡时日远多过安宁,不知有多少子民和氏族消失在其中。

    若是这千余年能稳定下来发展,人口、技艺、疆域,不知能增进多少。”

    ……

    【而在周幽王这段历史中,还出现了一段烽火戏诸侯的记载。

    其言周幽王爱妃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竟胡乱使用天子号令,点燃烽火集结各诸侯拱卫。

    可是当诸侯们到来后却并不见敌人来犯,居然只是周幽王戏弄他们来博取褒姒一笑。

    见此法有效的周幽王,又多次故技重施来博褒姒的笑容。

    如此反复后,各诸侯们再也不听从天子号令了。

    于是等到外敌真的入侵时,周幽王的烽火再也召不来诸侯援兵,因而导致周幽王被杀,国朝灭亡。

    可是这段传闻仅仅只能当做传闻。

    因为不合理之处实在太多。

    此举分明毁坏国家根基,何故能引得褒姒发笑?身为天子的周幽王又如何会不明白其中危害?竟还屡次三番施用。

    并且烽火传递信息的速度和距离局限太大,与记载出入太多。

    诸多疑点,只能让后世对这段史料记载持怀疑态度。

    也或许是这段史料的作者,借此对当时周朝的礼乐崩坏做隐喻。

    但实际真假如何,已不得而知。】

    西汉,司马迁。

    将案牍和空白竹简搬到室外的司马迁,一直都在全神贯注地记录天幕显示出来的历史。

    从天幕显示五帝到夏商周的历史,相当一部分与他编纂的《史记》吻合。

    司马迁也已经意识到天幕,或者说后世的人们,正是通过他编纂的史记来了解历史的。

    而天幕对烽火戏诸侯这段历史提出的疑点,也让司马迁意识到了自己的疏漏。

    五帝夏商周,这些朝代的年月与汉朝相隔太过久远。

    史记的编纂极大程度上是依靠他归纳总结历朝历代史料典籍,以及他亲自去民间各地走访采风后,基于父亲司马谈已经编纂五年的基础上,他又用了十三年时间,一点点归纳并严谨甄别,才最终成就的史记。

    但是再怎么严谨,终究还是没能甄别出所有纰漏。

    既然后世是依靠史记得知汉朝以前的历史的,那么史记就必须要更为严谨才足够可信。

    否则逻辑不通的记载多了,后世恐怕就不会将他的史记作为正史。

    不仅烽火戏诸侯这段要寻找更多的史料加以纠正,史记通篇他也要严谨甄别再严谨。

    哪怕余生所有时间都耗费在了这上面,但只要史记能够作为正史,让后世看到他们的由来,看到自己民族的由来,看到两千余年来先祖们和大汉当下所有的辉煌与成败教训,那他的一生便是极有意义的……

    【周幽王被杀后,犬戎外族被诸侯们联合击退,并立被周幽王废除的原太子宜臼为王,称周平王。

    为了防备外族再次轻易威胁国都,周平王迁都于洛阳,称洛邑。

    而这段国都被外族攻破,天子被杀的屈辱历史,让后世将周朝区分为了两部分。

    以周幽王被杀为节点,周朝前二百七十五年称为西周,周平王继位后的五百一十四年,称为东周。

    如此区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东周开始后,分封制的先天制度弊端开始突显。

    诸侯国们之间不断开始相互攻伐吞并,天子的权威再也无法有效制止这种自相残杀,也无法再号令诸侯们一致对外,解决外族掳掠人口侵占国土的严重问题。

    甚至诸侯们连天子的直辖土地都开始侵占,天子彻底失去了神性。

    原本一千多个的诸侯国,也渐渐经过频繁和漫长的战争,聚合成了几十个大诸侯国。

    而在这段时期内,虽然各诸侯国频繁相攻,但是主要目的并非不死不休,而是让周边小诸侯们臣服于自己,使其国家受自己支配,承认其霸主地位。

    并且诸侯霸主们发动战事,还得打着匡扶周室的名号,是为尊王攘夷。

    如此即便小诸侯们战败也会得到仁义相待,国民们不会成为奴隶,也不会被施以苛政重税,且还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因此诸侯们之间的战争相对克制。

    军队也大多是由农民组成的,农忙时不可发动战争,要等到农闲后相互约定时间。

    对于派兵布阵也要遵守相应的礼节。

    开打前要摆出一样的阵型,要等双方准备妥当,不可以偷袭,不可以让第三方插手,不可以屠杀重要的生产力量,对方兵卒被打伤没有战斗力了,就不准第二次下手,要救治其伤势。

    并且如果一方已经败逃了,就不准过度追击。

    作战过程一切讲究公平。

    讲究我战车比你多,兵卒比你多,公平对决下你打不过我,你就应该臣服于我。

    战败诸侯们也认可这样的道理。

    虽然失去了一些诸侯权力,但国内子民依然照旧生活和劳动。

    在这种相对文明争霸过程下,战争对子民和国家带来的伤亡并没有太过严重。

    而后世人也将这段相对和谐的争霸时期,称为春秋。

    但是随着小国相继被吞并,大诸侯战败的代价变得难以接受了。

    大国间的战争也开始变得更为激烈起来,伤亡剧增。

    但也由此相继诞生出了春秋五霸。

    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代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由于小诸侯实际存在于大诸侯内部的原因,诸侯霸主的国力并不能实际转化为碾压之势,所以霸主地位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属于你方唱罢我登场。

    由前到后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也有另一种记载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