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后世繁荣与美食
作者:第二艺术的小说
    天幕的画面继续流转。

    沿着北京中轴线,缓缓飞过恢宏壮丽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所有公民都可购票参观的故宫。

    再到经历过侵略者掠夺焚烧的圆明园和颐和园。

    为了警醒世人和铭记历史,圆明园跟颐和园部分地点仍保留着被侵略破坏的遗迹,成为国耻纪念地。

    乾隆瞪着眼睛,不敢相信道:

    “1860年10月18日,京城被外国联军烧杀抢掠损失无计!?外国夷狄怎敢!?我大清为何没能御敌于国外!?

    等等,朕貌似听过那英国使节说过的什么耶和华纪年法,后世莫非用的就是这个纪年法?和珅你还记得他们说的是哪一年吗?”

    那时主持接待使节团的正是和珅,他也幸好记得这个纪年。

    “回陛下,奴才貌似记得他们说今夕是1793年。”

    乾隆更加愤怒了。

    “那岂不是说那般国耻六十多年后就会发生?

    才六十多年,我大清的百万雄师哪去了?我大清的朝堂到底发生了什么?”

    乾隆联想起了火器。

    他知晓火器的威力和杀伤效率。

    在他眼里外国人国小人稀,根本组建不起什么大军,他们若能侵略大清,唯有靠火器优势。

    “火器!还有六十多年,朕一定要我大清也全部配备火器,一定要有御敌于外的能力!”

    说到这,乾隆又是一阵忧愁。

    汉人的人口数量实在太多,一旦火器推广开来,便会有倾覆大清的隐患。

    这也是清朝明知火器的巨大优势,却仍然封锁不肯让汉人掌握火器的原因。

    可是如果大清固步自封的后果,是必然会被外国侵略以至亡国,那么研发火器仍然是唯一选择。

    隐约间,乾隆也预感到了大清灭亡或许真的是不可避免的了……

    有关北京的画面结束了。

    接下来还有位于长江三角洲上尤为繁华富裕的上海。

    只用了短短四十年便发展成如今这般国际大都市的深圳。

    全年生产总值达到三万亿的广州。

    别名山城的重庆,城市建设尤为魔幻,地势落差使得建筑层叠依靠,难以分清所处平地还是高楼。

    位于四川盆地平原,美食文化尤为丰富的成都。

    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的云南昆明。

    称为冰雪之城的哈尔滨。

    呼和浩特的草原。

    海滨之城三亚。

    大美新疆的乌鲁木齐。

    保留或重建了中国古城建筑的长安和洛阳,夜景灯光下是那般绚丽迷人……

    李世民痴痴地看着后世的长安和洛阳,喃喃道:

    “我大唐的长安和洛阳,如此灿烂繁华……”

    ……

    宋徽宗赵佶自语道:

    “后世繁华不仅限于京城,居然还有这么多地方同样如此繁华?

    而且地形地域转变如此之大,后世疆域定然辽阔。

    我大宋缩紧开支,勤俭持国特设封桩库,厉兵秣马两次起大军北征收复燕云都未能竞功。

    千年后的后世,可是已经收复燕云十六州和西夏了?北方的金辽会不会也纳入了我华夏”

    天幕渐渐将侧重转向各地繁华夜市。

    淄博街头烤得滋滋冒油的肉串。

    长沙一盆一盆往桌上端的小龙虾,还有解腻的凉粉和冰镇酸梅汤。

    川渝地区麻辣咸香的红油火锅。

    老北京的冰糖葫芦。

    开封城里的烧鸡和桂花酿。

    广东的高汤打边炉和猪脚饭。

    青岛的蛤蜊、鱿鱼、红烧大虾。

    兰州的牛肉面……

    伏羲、黄帝、大禹,这些远古时期的华夏先祖们,在他们的时代因为生产力低下,吃饱饭和人口增长还很困难。

    这些极为丰富且异常诱人的美食,比天文数字货币带给他们的视觉冲击更为直接,也更为强烈。

    嬴政看着诸多馋人的美食,也感叹道:

    “后世之人的饮食如此丰富,面食、海产、甜食,每样都是如此诱人,就连平民百姓吃肉好像都能当做吃饭一样寻常。

    只是他们的发饰服装变化太大了,街市上只能看到少许人穿得是我华夏传承的服饰,倒是那个大唐不夜城里的百姓,穿的多数还与我们相近。

    后世人应当都能看出来,还是我华夏的服饰端庄好看,不知是图方便,还是图简单衣服更廉价。”

    ……

    元末。

    朱元璋擦拭了一下眼眶:“这元朝治下,想我汉人忍饥挨饿,衣不蔽体,我半生游历四方,见过多少困苦百姓游离失所,人相食这等惨绝之事又见过多少……”

    ……

    清末。

    继鸦片战争,英国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为借口,派兵侵入广东封锁珠江以及其它出海口,腐朽不堪的清朝落败后,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不仅割让香港,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并且被迫放开贸易限制,巨量的鸦片和西方资本席卷全国。

    这些赔款和战争失败带来的损失,最终转嫁到了百姓们的身上,沉重的赋税和更为严重的剥削,让本就困苦的百姓渐渐沦落到家破人亡。

    而当广大的,食不果腹的清末百姓,仰头看着天幕中众多丰盛的美食,还有后世人幸福安定的生活环境时,心中的悲苦和渴望化作泪水,流落满面。

    ……

    城市和美食领略完,天幕开始转向后世的出行方式。

    小到普通人开的两轮电动车、小轿车,大到公共交通的公交车、地铁、高铁,乃至飞机。

    速度、形态、动力来源,每一样都让古人们惊奇。

    尤其是庞大的钢铁巨兽飞机,居然能够搭载着众多乘客在天上飞行,更是让他们无法理解。

    嬴政:“这些比战马和战车还要快得多,承载人数和货物数量也要多得多的器物,究竟是如何动起来的?

    若是我大秦有这等神器相助,这天下再大,我大秦兵马都能不日可达,哪还有我大秦打不赢的仗哪还有外族能靠骑兵优势趁隙犯边”

    嬴政身后的蒙恬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不过看样子这些乘具都需要在特定的道路上才能驰骋。

    却也由此可见,我大秦不惜耗费民力修建驰道是对的,后世这般大肆建造道路和乘具,定然也有提高运兵速度和统筹全国的用意在其中。”

    ……

    借着高铁的极速行驶,天幕的画面渐渐从城市转变到农田村庄。

    大片金黄规整的稻田赏心悦目,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茎杆,给人满是丰收在即的喜悦。

    全自动的水稻收割机一路翁鸣而过吞噬着水稻,经过复杂的机械运作,被吞噬的水稻直接完成收割、脱粒、打包、碎草还田。

    如水流般不绝而下的稻谷落入编织袋,又一次带给古人强烈的震惊。

    水稻虽然自古以来就有种植,但是五谷里面一开始并没有稻,后来成为主粮,种植面积完全胜过其它作物的时期是从唐朝开始的。

    所以唐朝之前古人们虽然也会惊讶于后世水稻的产量,但唐朝之后的朝代对此的感受更为直观。

    明朝,应天府。

    从贫苦中发迹的朱元璋,深刻体会百姓的困苦和粮食产量对于百姓而言就是一切。

    即便当了皇帝,也仍没有忘记他们明朝的水稻普遍挂多少穗,一亩又能产多少粮。

    “这,这稻子单株居然有如此多的谷粒!那亩产又该有多少

    我大明一亩上田一季产稻仅有两石,不过三百多斤,这稻穗比我大明的水稻稻穗多了数倍,一亩产粮岂不是得有大几百斤,乃至上千斤

    若是我大明的百姓都能换种如此稻子,我天下百姓哪里还会被饥贫困扰

    这后世能有如此繁华富强,定是因为这稻子才打下的基础!”

    朱元璋向天大声喊道:

    “上苍,既然你告知我们后世会经历诸多苦难,大明会被那狗日的清取代,那一定是看不得我大明被灭。

    只要赐我们这稻种,或者是弄出这种稻子的办法,我大明起誓,一定顺应上苍的意,定然不会让历史重演!大明绝不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