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萱看来,他们的父辈是最纠结的一代人。他们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地养育了下一代,甚至是下一代的下一代,满心里装着的都是愿望这幼嫩的苗能快些健康茁壮起来。然而,一朝真的要面对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里的不舍似乎又希望这娃娃还是别长大的更好。对自家孩子的偏爱之心总是会蒙蔽公正的审度眼光的,比如说,看着都是一样年纪一样调皮的孩子们在一块儿,大部分家长总是看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孩子似乎要大些也更淘气些的。
有了孩子以后,感觉时间滑得就更快了,忙忙活活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小欧已经快到四岁了。五一过后,天气也渐渐热了起来,李家姥姥姥爷再也没有把小欧留在家里的借口了,错过了必要的教育期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将是个无法弥补的遗憾,人的意愿永远不能对抗跟扭转现实状况的趋势,虽然李家姥姥姥爷并不高兴,但是李萱也决定了,孩子必须得送幼儿园了。
只要不是公立机构,孩子入幼儿园还是很容易的,因为只要有人群生活的地方,私立幼儿园、私立教育培训基地随处可见。李萱考察之下,最后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挑中了一家规模、管理跟教育水准都比较合适的一个集团公司下属的幼儿园,给小欧报了名,从此小欧便要被动地开启了她的人群中生存的第一阶段。
然而比孩子更难适应这一变化的原来是大人。孩子在父母长辈们的心里长大起来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在隔一代的老人家的心里面简直就不会长大。为人父母的总是一方面抱怨着自己的孩子不懂事,长不大,而另一方面由于对孩子的占有欲又让他们拒绝承认孩子已经长大,显然人们已经是非常习惯也非常享受自我矛盾的思维跟生活方式的了。
如果我们够聪明的话,那么就会明白,不管我们多么有耐心,多么有时间,我们的理论多么坚挺,都不要试图去改变老年人的固有观念,因为这不但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也否定了他们的人生观。事实上,现在不是孩子需要他们的照顾,而是他们需要孩子的陪伴。
学前动员是一个必须的程序,李萱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跟欧元小朋友做思想工作,给她灌输长大了要去上学的必然前景。尽量用小欧能理解的方式让她接受幼儿园,也尽量提示给小欧,她的生活将迎来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