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阿宁副省级城市的秋日阳光铺洒在曾经荒芜的郊区。沈知意站在星宁园区写字楼顶层的空中观景台,俯瞰着这片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土地。数月前还满是荒草的田野,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智能物流车穿梭在园区道路,无人机群载着货物在空中划出整齐的航线,与远处传统制造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遥相呼应。
“沈总,最新数据出来了!”项目负责人李建匆匆赶来,手中的平板电脑泛着光亮,“自园区投入运营以来,这片区域累计创造经济产值达3200亿,带动上下游企业超1500家!”他的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动,“其中高端科技企业贡献了60的产值,而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化改造,产能提升了3倍,利润率提高了45。”
与此同时,市委书记办公室内,沈知意的堂叔放下手中的经济报告,望着窗外崭新的城市天际线,眼中满是欣慰与震撼。曾经,这片郊区是阿宁发展的短板,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如今,星宁园区的落地不仅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更让当地传统制造业迎来新生。“这简直是奇迹!”他喃喃自语,“高端产业与低端制造的联动,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
在星宁园区的智能制造车间里,45岁的老工人陈建国正熟练地操作着数控设备。几个月前,他还在一家濒临倒闭的五金厂做着重复劳动,每月收入不足五千元。经过星宁建筑学院的系统培训后,他成为了智能设备操作员,月薪涨到了两万五。“以前干活又累又没盼头,现在不仅收入高了,还能跟着工程师学技术。”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我闺女都说我成‘技术大牛’了!”
而在园区的科技研发中心,28岁的海归博士林晓正在实验室里调试新能源电池。作为被星宁高薪引进的高端人才,她不仅拥有独立的科研团队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还能通过园区的“产学研”平台,将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里的环境太理想了,既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又能与传统制造业企业合作验证技术。”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我们研发的新型电池,已经被三家汽车制造企业预订,预计明年就能实现量产。”
园区的商业中心内,热闹非凡。奶茶店、书店、健身房等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午休时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