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沈舒举着样品冲进办公室,“只要温度达到40c,屏幕裂痕就能自动愈合。”沈知意接过样品,看着材料在阳光下泛着珍珠光泽,“立刻申请专利,先在郑州厂区试产,做成高端机型的卖点。”
郑州厂区的建设速度堪称奇迹。三个月后,首条生产线试运行。沈知意亲自按下启动键,机械臂阵列如银色森林般苏醒,agv小车载着零部件穿梭如织。当第一台搭载自修复屏幕的手机下线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当地市长握着沈知意的手说:“星宁让郑州从‘世界工厂’迈向‘智造之都’,今年的税收预计增长40!”
产能提升的同时,星宁的公益版图也在延伸。沈知意宣布在郑州设立“星火教育基金”,为厂区周边的留守儿童提供智能学习设备。当第一批装有星达平板的“流动教室”开进乡村小学时,孩子们围着屏幕惊叹:“原来故宫离我们这么近!”
2008年的冬天,郑州星宁科技产业园灯火通明。沈知意站在监控中心,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日均生产手机50万台、带动就业23万人、为当地创造税收12亿元。她的手机震动,是宿华发来的消息:“火种短视频上,郑州智造话题播放量破15亿,海外网友都在问‘中国速度是怎么炼成的’。”
沈知意望向窗外,郑州的夜景与杭城遥相呼应。两座城市,两个产业高地,如同星宁版图上的双子星,闪耀着中国智造的光芒。她打开加密邮箱,开始撰写下一个五年规划——在成渝地区布局新能源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而这一切的,不过是多年前湘城灾区那个写代码的少女心中,不灭的科技报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