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宿华召集了首批团队成员——既有从湘西带来的骨干,也有本地招募的技术精英。他在白板上画出未来蓝图:“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短视频平台,而是让普通人用手机创造价值的生态。”他转头看向沈知意,“就像您说的,让互联网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星宁园区的生活节奏紧凑而充满希望。清晨,创业者们在食堂边吃早餐边讨论项目;午后,共享办公区的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深夜,加班的灯光与远处的星空交相辉映。沈舒设计的“创意墙”成了园区地标,墙上贴满创业者的梦想便签:“做出中国最好的智能家居系统”“让非遗手艺走向世界”。
2000年5月,星宁园区举办首场路演。宿华的团队第一个上台,大屏幕上播放着湘西老人用短视频卖苗绣的画面:“我们的平台叫‘火种’,寓意是点燃每个人的创作热情。”台下,星宁梦想基金的评委们频频点头,当他说出“申请用户已突破50万”时,掌声雷动。
沈知意坐在观众席,看着宿华眼中闪烁的光芒,想起三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园区入驻率超过90,孵化出的企业涉及电商、人工智能、文创等多个领域。更让她欣慰的是,梦想基金真正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那个用贷款开3d打印工作室的残疾人,如今订单已排到半年后;几个大学生用资金研发的农业无人机,正在田间进行测试。
2000年的盛夏,杭城的蝉鸣格外热烈。星宁园区的广场上,宿华的团队正在拍摄宣传片。镜头里,程序员们笑着调试代码,创业者举着产品欢呼,而远处的写字楼玻璃幕墙上,“星宁园区,成就梦想”的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沈知意站在人群边缘,手机突然震动——是银行发来的消息,建筑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量突破10亿元。
她望向天空,一架无人机拖着彩带飞过,彩带上印着“2000,梦想启航”。在这个千禧年的春天,星宁园区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建筑群,更是无数追梦者的热土。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创业梦,正在这里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中国互联网商业的一片新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