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
陈昊在祠堂后院发现了惊喜——几台老式电脑连接着扫描仪和打印机,学生们正将古籍善本数字化。“你们居然在用星宁开源的ocr识别技术!”他激动地指着屏幕,“但这个算法有缺陷,我帮你们升级!”苏睛则和当地镇长相谈甚欢,bp机上不断记录着合作意向:“镇里愿意提供场地,星宁可以负责技术输出和市场推广。”
夜幕降临时,孵化园里架起篝火。学生们端出自家酿的米酒,用古法纸张包裹着烤红薯。周宇说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刚开始村民以为我们是骗子,直到我们帮王大爷家的宣纸卖到了日本。”他望着跳动的火焰,“那天大爷握着我的手说,他孙子终于能继续上学了。”
沈知意举起米酒碗:“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她说起六年前在湘城灾区的创业经历,讲起星宁如何从一间宿舍起步,讲到如今的百亿产值,“但最让我骄傲的,不是数字,而是我们点亮了无数人的梦想。”她看向沈宁和沈舒,“就像我的两个妹妹,她们用代码和画笔,让传统文化在数字世界重生。”
火光映照下,沈舒突然站起来:“我有个提议!我们和雾隐镇合作,做一个‘数字非遗年’项目。每个月推出一种传统技艺的线上展览,再结合线下研学。”她的眼睛亮晶晶的,“这样既能保护文化,又能创造商业价值!”
周宇的团队立刻响应,双方当场在祠堂的长桌上展开讨论。沈宁快速编写合作框架,陈昊调试网络设备,苏睛联系杭城总部准备启动资金。沈知意看着这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在未知的道路上,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并肩。
深夜,沈知意独自走到镇口的石桥上。月光洒在结冰的河面上,远处的山峦轮廓如墨。手机突然震动,是马华腾发来消息:“腾讯正在开发农村电商平台,你们这次的非遗项目或许能合作!”她回复的同时,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更大的蓝图——将雾隐镇模式推广到全国,让科技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翅膀。
返程的车上,沈舒抱着装满纹样的笔记本熟睡,嘴角还带着笑意。沈宁望着窗外倒退的山峦,对沈知意说:“姐,这次旅行像打开了新世界。原来创业不仅是在写字楼里敲代码,更是在泥土中扎根。”
沈知意握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