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成了转折点。刘强东开始招募第一批员工:计算机系的学生负责技术维护,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规划配送路线,就连同村的发小也被叫来帮忙管理仓库。他在白板上画下组织架构图,用红笔圈出“客户至上”四个字:“咱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收到包裹的人,都能感受到宿迁的诚意。”
1995年初,京东迎来第一个春节。办公室里挂着龚晓京手写的春联,“诚信经营通四海,创新立业达三江”。刘强东端着饺子挨个敬酒,给每个员工发了红包——金额不多,却附上了手写的感谢卡。当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他和龚晓京并肩站在窗前,望着街道上零星的灯火。
“晓京,你说我们能成功吗?”他轻声问。
龚晓京靠在他肩头,目光坚定:“还记得你说的吗?要让宿迁的农产品养活更多人。只要初心不变,路再远也能走到。”她掏出一份文件,“我爸帮忙联系了几个扶贫项目,或许我们可以把业务和公益结合起来。”
晨光微露时,刘强东又坐在了电脑前。新一天的订单开始涌入,他熟练地分配任务,手指在键盘上跳跃。写字楼外,东关村渐渐苏醒,三轮车的铃铛声、小贩的吆喝声,与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共同谱写出一曲属于创业者的破晓之歌。而那个从苏北农村走出的少年,正带着他的梦想,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驶向更辽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