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帮您设计无菌生产线,同时保留手工腌制的风味。”
接下来的三个月,星宁团队扎根在这些工厂。陈昊带着计算机系学生编写生产管理程序,苏睛联系海外供应商引进二手数控设备,林悦则带着设计团队重新打造品牌包装。最忙碌时,沈知意连续三天只睡三小时,在纺织厂调试印染设备时,甚至累得晕倒在车间。
“知意姐,您歇会儿吧!”周小燕红着眼眶递来葡萄糖水。沈知意抹了把脸,指着正在安装的智能仓储系统:“这些机器早一天运转,工人们就能早一天拿奖金。”她的声音沙哑却坚定,目光掠过窗外——纺织厂新盖的宿舍楼已经封顶,那是用技改后的利润建造的。
1991年12月,奇迹悄然发生。通州纺织厂的“青春布语”系列在广交会上被抢购一空,订单排到了次年6月;机械加工厂成功拿下北京汽车制造厂的长期合作协议,月产值突破500万;食品厂的腌制菜不仅进入了北京各大超市,还出口到了东南亚。
“沈总,我们做到了!”张建国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净利润2300万!厂里给每个工人发了三个月奖金,还给您立了块功德碑!”沈知意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三个月前那个破旧的纺织厂,如今厂区里新建的职工子弟学校已经传来朗朗读书声。
更深远的影响正在发酵。这些成功案例像火种般点燃了周边企业的热情,保定、唐山的工厂纷纷发来合作邀约。沈知意顺势推出“星火智造计划”,联合清北教授编写《中小企业技改手册》,免费发放给全国的工厂。
1992年初,当第一辆满载出口商品的货车驶出通州港时,沈知意站在寒风中,看着车身上醒目的星宁标志。宝马车的引擎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它们将载着新的使命,驶向更广阔的天地。而那些曾经濒临倒闭的工厂,正以全新的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中国制造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