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30日,北京的寒风裹着零星雪粒掠过胡同,护国寺小吃街却涌动着别样的暖意。沈知意踩着青石板路走进“聚源酱菜铺”,刚推开门,浓郁的酱香混着腊梅香扑面而来。老掌柜李大爷正踮着脚挂新做的霓虹灯牌,“百年老字号”五个大字下,新添了行烫金小字——“星宁设计·独家定制”。
“丫头!快进来暖和暖和!”李大爷看见沈知意,笑得脸上的皱纹都挤成了花,“今年赚的钱比过去十年加起来都多!您瞧瞧这账本!”他颤巍巍地捧出厚厚的电子记账本,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赫然显示:净利润238万元。沈知意扫了眼数据,发现酱菜礼盒的销量占比超过七成,而三个月前,这个数字还不足10。
隔壁“福顺斋”糕点铺的王婶听见动静,举着刚烤好的驴打滚探出头:“知意啊,多亏了你教的‘会员储值’!好些老主顾充了值,说要留着买年货!”她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我和老李头合计着,过完年就盘下对门的铺子,把分店开到王府井去!”
整条胡同仿佛都被这股热乎劲儿点燃了。卖糖葫芦的张大爷换上了统一设计的红色围裙,上面印着憨态可掬的卡通小老虎;杂货铺的电子秤“嘀嘀”作响,自动计算着折扣后的价格;就连巷口修自行车的赵师傅,都支起了“修车+二手零件回收”的双语招牌——这是林悦带着外语系学生的杰作。
沈知意站在街道中央,看着往来顾客拎着精致包装的特产说说笑笑,忽然想起半年前这里冷清的模样。那时商铺们守着祖传的手艺,却因经营老旧举步维艰。而如今,仅仅通过品牌包装、会员体系和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些老字号不仅盘活了生意,更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知意姐!”陈昊骑着二八自行车风风火火赶来,后座捆着厚厚的合同,“潘家园的古玩店老板们听说了这边的事儿,非要咱们帮忙做策划!还有,通州的家具厂想让我们设计新的销售模式……”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现在找我们合作的商家,都排到明年开春了!”
苏睛随后也匆匆赶到,手里攥着刚打印的市场调研报告:“我统计了下,这半年内,咱们改造的27家商铺平均盈利增长210。好些老板都在打听,能不能入股星宁分店呢!”她翻开文件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