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3日,湘城的湘江畔汽笛长鸣,货轮载着丝绸、湘绣等货物缓缓驶离港口。这座古老的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曾经固守传统的企业家们,在星宁工作室的思维注入下,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惊人的财富跨越。十五点六亿的总资产数字,如同一记重锤,敲开了湘城商业圈的全新格局。
“王老板,这批改良后的丝绸旗袍在广交会上被外商抢空了!”电话那头,业务员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王震站在自己新落成的丝绸大厦顶层,望着窗外林立的广告牌,手中的bb机适时震动,显示着合作伙伴发来的祝贺信息。三年前,他还守着祖传的绸缎庄,靠线下批发勉强维持生计,年利润不过几百万;如今,他的企业不仅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还通过星宁工作室搭建的外贸渠道,把产品卖到了东南亚。
“这一切都要感谢知意那丫头。”王震对着办公室墙上的合照感慨。照片里,沈知意正带着团队在车间指导数字化改造,角落里堆放着二叔寄来的旧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代码曾让他这个“算盘老手”看得头晕目眩。但正是这些看似陌生的技术,让他学会用数据分析客户偏好,精准调整生产计划。
与此同时,湘城食品行业的李总也迎来了事业转折点。他的酱菜厂曾因口味单一、包装简陋濒临倒闭,在接受星宁工作室“文化赋能”的建议后,推出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非遗酱菜礼盒”。沈舒设计的插画包装上,岳阳楼、马王堆元素与酱菜瓶身巧妙融合,一经上市便成为游客必购的“湘城名片”。“以前总觉得做生意就是埋头苦干,”李总在商会分享会上坦言,“现在才明白,老祖宗的东西要活起来,得靠年轻人的脑子!”
湘城的街头巷尾,关于“思维创富”的故事越传越广。五金店老板学会了用“会员储值+以旧换新”绑定客户,茶馆老板娘将评书表演与茶文化体验结合开发文创门票,就连农贸市场的菜贩都开始用沈宁设计的简易记账软件分析热销菜品。这些改变如涟漪般扩散,带动整个湘城的商业生态发生裂变。
沈知意收到湘城企业家们联名寄来的感谢信时,正和团队在工作室开会。信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中,夹杂着几张泛黄的旧照片——左边是三年前堆满账本的老旧办公室,右边是如今配备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