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谈到深夜。
江宁索性便没有回府,第二日天还未亮,他简单洗漱之后,便和李邦华一同前往皇宫,准备上朝。
朝堂之上,文武官员分列两旁,朱由校稳坐龙椅。
待众人行礼完毕,朱由校郑重宣布修建大明英烈祠一事,并命人将自己刻好的“英烈千秋”牌匾抬了上来。
这一举动,让一众武将激动得眼含热泪,然而文官们却个个脸色难看。
江宁仔细打量,发现就连自己这边的人神色也不太自然,心中不禁感慨,文武之争由来已久,实难轻易化解。
所幸在内阁首辅孙承宗的带领下,众人还是勉强应承了此事。
随后,朱由校下旨,命定远侯邓文明负责修建大明英烈祠,选址定在京郊。
同时下旨,以后春秋两季,天子将率领百官前往英烈祠进行祭祀,且按照皇家标准进行祭祀。
此言一出,顿时有不少文官跳出来反对,他们表示祭祀可以,但绝不能按照皇家礼仪标准进行。
众人心里都明白,这些文官无非是担心武将地位因之提高,从而威胁到文人的势力。
尤其以杨涟、左光斗二人反应最为激烈。
江宁见状,也只好咬着牙硬着头皮应对。
他与二人展开激烈辩驳。
杨涟冷声说道:“自古以来,武将祸乱天下者不在少数,臣以为陛下不可按照皇家礼仪标准,对英烈祠进行祭祀,此举是在助长武将气焰。”
江宁立刻反驳道:“陛下体恤将士,此乃彰显天子圣明之举。
大明的江山,是无数功臣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大明怎可忘记他们的功绩?
用皇家礼仪标准祭祀,又有何不可?
难道这都使不得了?”
杨涟辩驳道:“若是按照皇家礼仪标准祭祀英烈祠,到时武将各个以此为荣,势必激发他们的好战之心,掀起大战。
要知道,国家穷兵黩武、便是百姓之苦。
国虽大,好战必亡啊!”
江宁冷哼一声,反驳道:“杨大人此言差矣!
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更何况,如今辽东建奴频繁进犯大明,西南亦有大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