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汉顺帝。
在刘保尚未继位之前,朝中一些正直之士纷纷站出来为太子刘保鸣不平,徐崇便是其中之一。他与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太中大夫朱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议大夫李尤,符节令张敬,持书侍御史龚调,羽林右监孔显,卫尉守丞乐闱,长乐、未央厩令郑安世等十余人,俱诣鸿都门证太子无过。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汉顺帝清算行动的公开反对,他们希望通过集体上书的方式,让皇帝正视太子被废的冤屈,还太子一个清白,同时也为朝廷的政治清明发声。
徐崇参与此次行动,体现出他多方面的品质与考量。从忠诚的角度看,他忠于汉室正统,认为太子刘保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被无端废黜是对皇室正统的破坏,因此他要为维护正统而努力。在那个封建等级森严的时代,皇室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徐崇秉持这种观念,不惜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表明他对汉室的忠诚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内心。从正直勇敢的角度讲,敢于在皇帝清算异己的高压态势下,站出来为太子鸣冤,需要极大的勇气。他深知此举可能带来的后果,轻则丢官免职,重则性命不保,但他依然选择了正义,这种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精神,在当时的官场中实属难得。这也反映出他对公正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他不愿随波逐流,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朝廷拨乱反正。
然而,尽管徐崇等人竭尽全力,他们的行动却未能如预期般改变局势。他们的上书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得到汉顺帝的积极回应。汉顺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行清除异己的政策。
徐崇等人为太子鸣冤的行为,在汉顺帝眼中被视为对皇权的公然挑战。这种行为无疑触动了皇帝的敏感神经,使得徐崇等人成为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因此,徐崇等人很可能因为这次上书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压。他们可能被罢官免职,失去了原本的官职和地位,甚至可能遭受牢狱之灾,在政治迫害中含冤而死。
然而,尽管徐崇的结局或许并不美好,但他的事迹却并没有被历史所遗忘。他为太子鸣冤的勇敢举动,成为了东汉历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篇章。这段历史见证了徐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