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有一些人物虽非主角,却因参与关键事件,在时代长河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城门司马徐崇便是这样一位人物。他身处东汉桓帝时期,虽官职不显,却在太子刘保被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勇敢地站出来,试图扭转乾坤,其事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东汉时期,桓帝、灵帝在位期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外戚与宦官相互勾结,争权夺利,使得朝政混乱不堪。皇帝被架空,成为傀儡,无法真正掌握政权。
侯览等宦官不仅疯狂敛财,肆意兼并土地,还草菅人命,搜刮民脂民膏。他们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百姓的利益,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这些权贵的行为充满了愤恨和不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徐崇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亲身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看到了百姓们的苦难,也看到了权贵们的贪婪和无耻。他深知,只有改变这种局面,才能让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徐崇决定挺身而出,为百姓们发声,为正义而战。
徐崇担任城门司马,这一官职主要负责城门的守卫和管理工作。城门作为城市的重要出入口,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城市防御的关键节点,关乎京城的安全与稳定。徐崇肩负此重任,足以证明他在军事素养、忠诚可靠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在日常工作中,他需时刻保持警惕,严格把控城门的开关时间,仔细盘查过往行人与车辆,防止奸细混入城中,维护京城的治安秩序。在军事防御上,一旦京城面临威胁,他要迅速组织城门守卫力量,协同其他军事力量抵御外敌,发挥城门作为防线的重要作用。徐崇或许在长期的戍卫生涯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从基层武官逐步晋升至城门司马之职。
汉安帝末年,宫廷内部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太子刘保原本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因阎皇后无子,对刘保心怀忌恨,加之江京、樊丰等宦官的挑唆,刘保被废为济阴王。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汉安帝驾崩,阎皇后为了长期把持朝政,秘不发丧,与兄弟阎显等人谋划,迎立北乡侯刘懿为帝。然而刘懿在位仅七个月便去世,此时,以孙程为首的十九名宦官发动宫廷政变,诛杀阎显等人,拥立刘保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