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与销售之后,盐铁的价格便一路飙升,高得让普通百姓望尘莫及。对于那些本就收入微薄的家庭来说,购买盐铁成了一项沉重的负担。更糟糕的是,尽管官府掌控着生产环节,但产出的铁器质量却是良莠不齐。这些粗制滥造的铁器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要,使得农民们在耕作时倍感艰辛,大大降低了劳动效率,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的农业收成以及百姓们的日常生活。
徐偃深知,长此以往,这种局面必将威胁到当地百姓的生存根基,甚至会动摇整个社会的稳定。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准许胶东、鲁国等地的民众私自铸造铁器、蒸煮海盐。在徐偃眼中,自己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百姓生计的考量,也是在努力践行“安社稷、存万民”的崇高理念。
然而,他未曾料到的是,自己这个看似充满善意的决定竟然严重触犯了国家现行的盐铁专卖政策。要知道,根据相关法规条文明确规定,任何未经许可的私人铸铁煮盐行为都属于违法犯罪行径。而身为朝廷命官的徐偃,竟敢公然违背政策法令,擅自对其进行改动,无疑是罪上加罪。
御史大夫张汤敏锐地察觉到了徐偃行为的严重性,他立即弹劾徐偃矫制行事。矫制在古代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罪名,指的是官员假托皇帝的命令行事,这是对皇权的严重侵犯。张汤认为,徐偃未经朝廷许可,擅自允许地方私铸铁器、煮盐,应当判处死罪。这一弹劾引发了朝堂的轩然大波,也将徐偃推到了风口浪尖。
朝堂论争:经典与现实的碰撞
面对张汤那咄咄逼人的弹劾,徐偃并未选择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只见他不慌不忙地站出来,目光坚定而沉着,缓缓开口道:“诸位大人,且听我一言!”接着,他便搬出了那部古老的典籍——《春秋》来作为自己的有力护盾。
“《春秋》之中曾有记载‘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其意为大夫在出使他国或是巡视地方之时,若遇能够安定国家、拯救黎民苍生之事,便可自行决断处理,无需事无巨细皆向朝廷请示禀报啊!”徐偃慷慨激昂地说道。
众人闻此言论,不禁面面相觑,交头接耳起来。徐偃则继续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我之所以允许胶东和鲁国等地私自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