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二连三地派遣使者前往沈约的府邸,对其严厉斥责。面对皇帝的怒火,沈约既惊恐又无奈,病情也日益加重。
就这样,在无尽的忧惧与病痛折磨下,沈约终于在天监十二年(513 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七十三岁。他的离去让文坛为之惋惜,但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他谥号的争议。
起初,负责评定谥号的官员根据沈约一生的文学成就,将他的谥号定为“文”。然而,梁武帝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沈约虽然才华横溢,但在某些事情上未能充分施展其才情,所以应当用“隐”字来作为他的谥号。在梁武帝的坚持下,有关部门只好更改了沈约的谥号,最终确定为“隐”。
沈约对诗歌声律的看重增加了诗歌在音乐和形式上的美感,他在声律上提出了“四声八病”说,这也是沈约声律理论的核心内容,其在指出诗歌创作声律主张的同时指出了创作过程中一个避免的问题。其中“四声”为按照汉字读音四个声调的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规范诗歌声律,“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其中平头、上尾、蜂腰、鹤膝是对使用声调相同字的限制,对诗句中不得同声字的位置作了规定;大韵、小韵是对使用同韵字的限制;旁纽、正纽则是对诗句中同声母或同音字的限制。“四声八病”的规定是为了让诗歌在吟诵时达到抑扬错落的声韵美感,避免诗句在吟诵过程中过于单调。“四声八病”说是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声律论,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次大进步,具有指导意义。在沈约声律论的影响下,注重声律、力求平仄谐调的“永明体”诗歌就此出现,其主要创作群体是“竟陵八友”。其中沈约所创作的诗文较多,并且他的影响力也使得诗坛的风气发生转变,沈约是“永明体”诗人队伍中的中坚人物。沈约的声律论推动了“永明体”诗歌的创作,完成了一次诗体的变革。
沈约出身于沈氏家族,因此儒家思想占据其思想的主导地位,家世信奉道教,他也因此受到影响。而之后梁武帝萧衍提倡儒学和佛教,他也信奉佛教,所以沈约受到了三教的深刻影响。沈约家世信奉道教,当时的道教主要为五斗米道,其高祖沈警是虔诚的道教徒。沈约前往天台山桐柏山金庭馆和临终之前请来道士为他上赤章等事也反映出了他的道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