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郎和尚书吏部郎这等要职,从而正式踏入了朝廷官员的行列。不仅如此,他的声名如同春风拂过大地一般,很快就在朝堂之上传播开来,备受瞩目。然而,正所谓树大招风,当时擅权朝政的王敦对他的才能心生猜疑,并逐渐转化为深深的嫉恨。
桓彝深知王敦的权势滔天,其嫉恨之心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将会给整个桓氏家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毅然决然地以身体抱恙为由,主动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从此,他过上了“无官一身轻”的悠闲生活,宛如一位超脱尘世的隐士。
时光荏苒,不久之后,晋元帝不幸“驾崩”,皇位由晋明帝继承。此时,庾亮再次举荐桓彝担任尚书吏部郎一职。而与此同时,王敦敏锐地察觉到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权力即将面临被削弱的危险境地。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提前率领军队发动叛乱,公然与朝廷对抗。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桓彝挺身而出,坚决站在朝廷一方,全力支持平叛行动。他的忠诚和果敢赢得了晋明帝的高度赞赏,因此得以被擢升为散骑常侍,得以参与到关乎国家安危的军机大事之中。凭借着自身独特的智慧和非凡的能力,桓彝在短时间内便崭露头角,迅速成为了这位新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王敦的叛乱被平定之后,桓彝因其出谋划策的特殊功绩,被封为万宁县开国男,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死节报国
王敦之乱终于落下帷幕,但东晋王朝却并未因此迎来安宁祥和的日子。相反,这场动乱过后,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众多棘手难题亟待解决。
此时的东晋王朝犹如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飘摇欲沉的巨轮,急需在政治领域实现稳固根基、恢复秩序的目标。与此同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也成为当务之急,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就在这风云变幻之际,一个名叫桓彝的人逐渐崭露头角。此人以其超群绝伦的智慧和出类拔萃的才干引起了众人瞩目。
时任丹阳太守的温峤目光如炬,一眼便瞧出了桓彝身上所蕴藏的巨大潜力。经过深思熟虑后,他毅然决然地决定向皇帝进谏,力荐桓彝出任宣城内史一职。
一日早朝之上,温峤手持笏板,恭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