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发声求情。就在众人皆沉默不语之时,唯有一人挺身而出,此人便是骆统。骆统深知张温此次获罪实乃冤屈,他仗义执言道:“陛下啊,张温之所以遭此劫难,究其原因无非是事实不明、证据不足所致。这完全是那些心怀叵测的小人进献谗言,恶意诋毁,而陛下您一时未能明察秋毫所造成的恶果呀!”
接着,骆统又进一步分析道:“且说那暨艳得以被录用为官,其主要责任怎可归咎于张温呢?即便退一万步讲,张温在举荐人才方面有所失误,但他绝非首个推荐暨艳之人呐!如今仅凭这一点就断言张温和暨艳结党营私、狼狈为奸,实在是毫无根据可言。如此轻率定罪,着实难以服众啊!”
不仅如此,对于所谓的贻误军令一说,骆统同样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解释。他力陈张温自始至终都是奉公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命令。军中的马匹未曾减少一匹,战场上亦从未出现过退缩不前之举,就连军期也是分毫不差,从未有过延误的时候。由此可见,张温对国家可谓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效忠于君主,这样的忠臣良将又何来罪过之说呢?孙权严厉地指责张温出使蜀国之举乃是有辱本国之尊严,然而骆统却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言辞恳切地说道:“身为一国使节,肩负着代表国家出访交流的重任。当我们前往他国时,若能真诚地赞誉其美好的一面,只要在此过程中始终坚守自身气节,毫不屈服于外邦压力,那么这样的言行怎能被视为有辱本国呢?相反,这恰恰是一次符合常规、展现我国风度与气度的使节之行啊!”
恰在此时,蜀国派遣了邓芝前来回访。这一行动无疑彰显了两国之间友好往来的良好态势。要知道,邓芝此番回拜,实则是受诸葛亮所托专程护送张温归国而来,此举充分体现出了蜀国对于吴国的敬重之意,绝非仅仅只是张温和邓芝个人之间的私交所致。
不仅如此,面对其他那些强加于张温身上的种种莫须有的罪名,骆统亦是据理力争,逐一予以辩驳和抗争。他以清晰的逻辑和确凿的证据,力证张温之清白无辜,坚决扞卫这位忠臣义士的名誉与声誉。为了能够让孙权接受自己的进谏之言,并充分展现出自身的大公无私以及刚正不阿,骆统言辞恳切地做出最后的表态:“自我与张温相识以来,迄今已有多年未曾再有过任何联系。他绝非我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