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能决定,必反复审核十次才来告诉。如果各位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董和的勤勉,都尽忠于国事,那么我诸葛亮就可以少些过错了。又说:我后来结交徐庶,常常得到他的开导和教诲。
宋代王质《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世上如果没有徐庶,那么就一定没有庞统,英雄都被埋没。
清代王夫之《周易外传》:徐庶选择出世,不如庞统选择隐逸。
人物轶事
一言不发
与徐庶有关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出自于《三国演义》。徐庶受设计被骗到曹营后,曹操将大军分作八路,攻打樊城。刘晔建议曹操派出与刘备关系亲厚的徐庶前去樊城劝降刘备。到了樊城,徐庶与刘备、诸葛亮等人一诉旧情,并将曹操即将率兵攻打樊城的事告知刘备等人。刘备想要劝徐庶留下,徐庶说自己虽然身在曹营,但是不会为他们做任何谋划。而且刘备身边现在已有诸葛亮,不必担心大业不成。于是刘备没有再强留徐庶。徐庶回到曹营,向曹操报告刘备没有投降的意愿。曹操大怒,即日进兵攻打樊城。
身在曹营心在汉
有一种观点认为,“身在曹营心在汉”是出自于徐庶的典故。《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于刘备,拜为军师。徐庶出谋划策,计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曹操欲将徐庶收归帐下,取来徐庶老母,用伪书赚徐庶来投。徐庶临走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立誓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中,徐庶说:“吾感刘皇叔厚恩,未尝忘报。曹操逼死吾母,吾已说过终身不设一谋…… 君当教我脱身之术,我即缄口远避矣。”于是有了人们常说的另一句熟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徐庶是实践了诺言的。
隐居仙岛
据《胡氏家书》记载,灵山东北海上有一个叫鼓子洋的地方。岛上有一种白色的耐冬花,大到需要双手拱抱。有好事的人坐船过海到了那里,遇见一个老人驾着小舟到来,穿着芒草鞋和道袍,样貌看起来十分年老。老人问:“年轻人要到哪里去?”这人说是来采耐冬的。老人呵斥他道:“这不是世间的俗物,它可以使人捱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