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在当地崭露头角。
建安四年(公元 200 年),这一年对于年仅八岁的骆统来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改嫁他人,成为了华歆的小妾。年幼的骆统不得不跟随亲戚一同踏上归乡之路,返回乌伤。
离别那天,骆统的母亲前来送行。当他拜别母亲登上马车之后,小小的身影始终面朝前方,未曾回过头去张望一眼。尽管身后传来母亲悲痛欲绝的哭声,但他依然坚定地坐在车上,不肯回望。赶车的人于心不忍,轻声提醒道:“夫人还站在那里呢!”然而,骆统却只是淡淡地回答道:“我不愿增添母亲的思念之情,故而不敢回头看她。”
回到乌伤后,骆统侍奉嫡母极为恭敬谨慎,凡事都以嫡母为先,从无怨言。然而,当时正值灾荒之年,无论是乡里乡亲还是远道而来的人们,大多生活艰难,陷入困境之中。面对如此情景,善良的骆统心中满是忧虑。为了能够帮助那些处于饥饿边缘的人们,他毅然决定减少自己的饮食份额,将节省下来的食物分发给更需要的人。
骆统的姐姐见他日渐消瘦,心中既心疼又疑惑。这位仁爱的女子品行高洁,因丈夫早逝且无子而归家居住。她留意到弟弟的变化,多次关切地询问其中缘由。起初,骆统总是默默不语,不愿让姐姐担心。但最终,在姐姐的一再追问下,他才缓缓开口说道:“如今这世道,士大夫们就连那粗糙的糟糠都难以果腹,我又怎能只顾自己一人吃饱饭呢?”听到这番话,姐姐不禁潸然泪下,埋怨道:“既是如此,为何不早些告知于我,偏要独自承受这般苦楚?””于是乎,这位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女子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拥有的宝贵粮食赠予了骆统。不仅如此,她还立即将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了自己的母亲。而那位通情达理且深明大义的母亲听闻后,对女儿的善举深表赞赏和认同。她同样认为女儿此举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与贤惠之心。
随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她号召众人一起分发并施舍更多的粮食,以便能够帮助到更多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这一义举迅速传遍四方,骆统之名也因此得以声名远扬,受到广大民众的敬仰与赞誉。
时间来到建安十七年(公元 212 年),此时的孙权正身兼讨虏将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