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171~249年),字景山,燕国蓟[ji](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国曹魏时大臣。
徐邈自年少之时起,其贤能之名便已远扬四方。当那位雄才大略的丞相曹操挥师平定黄河以北广袤土地之际,一眼相中了徐邈这位才华出众之人,并将其征召至麾下,委任为丞相军谋掾一职。在此期间,徐邈展现出卓越的智谋和谋略,深得曹操赏识。随后不久,他奉命前往奉高(如今位于泰安岱岳区鼓县村一带)担任县令。任职期间,徐邈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措施,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因政绩斐然,他很快得到晋升,荣升为东曹议令史。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魏国正式建立。此时的徐邈因其出色的才能再次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尚书郎。在这个职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国家的政务处理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进一步赢得了朝堂上下的赞誉。
随着时间推移,徐邈的仕途愈发顺遂。他先是出任陇西太守,而后调任南安太守。无论身处何地,徐邈始终秉持着一颗为民之心,兢兢业业地治理地方事务。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这些地区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赞不绝口。
待到曹丕称帝之后,徐邈更是备受器重。他先后担任谯国相、平阳太守、安平太守以及颍川典农中郎将等要职。每到一处,他都能够迅速洞察当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正因如此,他所管辖之地皆是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其杰出的政绩不仅深入人心,更获得了朝廷的高度认可。为此,朝廷特赐予他关内侯这一尊贵爵位,以示嘉奖。
然而,徐邈的功绩并未止步于此。不久之后,他又肩负起重任,出任凉州刺史,并获授使持节,兼任护羌校尉。地处西北边陲的凉州,自然环境恶劣,民族关系复杂,但徐邈毫不畏惧艰难险阻,毅然决然踏上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
上任伊始,徐邈便着手兴修水利工程,大力推广水田种植技术。他积极招募贫困民众承租田地,通过这种方式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一番努力,凉州各地粮仓充盈,物资丰富。与此同时,徐邈还注重移风易俗,着力整顿吏治。对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