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生于公元 343 年,卒于公元 397 年,表字仙民,乃是徐广的兄长。他出生于东莞姑幕这个地方,也就是如今山东省的莒县一带。徐邈的父亲名为徐藻,曾担任过都水使者这一官职。
话说当年永嘉之乱爆发之时,局势动荡不安,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徐邈的祖父澄之便与同乡臧琨等人一起率领着自家子弟以及众多乡邻共计一千多户人家向南迁徙,最终落脚于京口,也就是现今江苏省镇江市这片土地之上。
到了东晋时期,孝武帝大力推行“招延儒学之士”的政策。就在这时,经过太傅谢安的极力推荐,已经四十四岁的徐邈得以增补为中书舍人一职,并在西省侍奉皇帝左右。每当皇帝向他询问起有关文学方面的种种问题时,徐邈并非只是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地依照章节和字句来讲解,而是能够巧妙地开启并阐释文章的意义所在,清晰地标示出其中所蕴含的旨趣要点。正因如此,他深得皇帝的赏识与器重。不久之后,徐邈便被升任为散骑常侍,依旧留在西省继续任职。
这位孝武帝啊,兴致来了的时候常常会赋诗一首用来赏赐给诸位臣子。然而,孝武帝本人的诗才着实算不上出众,所作诗文往往显得较为粗俗浅陋。为了维护皇帝陛下的声誉,心思缜密的徐邈总是会率先将这些诗作加以修改整理,仔细誊抄清楚。待到皇帝重新阅览确认无误之后,方才正式颁发出去。
在太傅谢安离世之后,各种各样的议论声纷纷而起,有的说是这样,有的又说不是那样,众说纷纭。就在这个时候,徐邈出面劝说中书令王献之应当对谢安的葬礼仪式加以特殊的礼遇。这一建议最终被采纳施行,而这一举动对于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稳定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徐邈得以从原本的职位调任至祠部郎。在此期间,他的同事兼好友、担任豫章太守一职的范宁,打算派遣议曹前往下属各县去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不仅如此,范宁还准备赋予这些议曹一项特别的权力——“讯问官长得失”。
得知此事后的徐邈立即给范宁寄去了一封信函。在信中,徐邈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向范宁表达了自己对他这种做法的不同看法。徐邈认为,身为正人君子,其行为处事不应该依赖于通过他人的耳目来获取信息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