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恐边远州郡,过听给与,违众旅叛,举以丧名,为天下笑,则明哲不取也。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着。
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勿有所问。广宜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迫之难。如律令!
《为袁绍檄豫州文》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文学方面
确立了檄文典范:全文铺张扬厉,语多骈偶,气势刚健又不流于拙朴,有骨鲠之气而又文采斐然,成为后世檄文写作的重要典范,为檄文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手法和风格范例。
体现建安文学风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文学作品文辞华丽、情感充沛、注重气势等特点,对研究建安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方面
反映当时政治局势:文中对曹操与袁绍之间的矛盾、曹操的专权行为以及当时汉室衰微等情况的描述,为研究东汉末年的政治局势、各方势力的斗争等提供了生动的史料。
影响历史人物形象塑造:对曹操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使曹操的负面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和传播,成为后世文学作品和历史评价中曹操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文化方面
激发民众情绪: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起到了宣传和鼓动的作用,试图激发豫州吏民对曹操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引导民众对袁绍讨伐曹操行动的支持。
体现社会价值观:文章准确把握了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与士大夫心理,通过对曹操行为的批判,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忠义、正统、道德等观念的重视和追求。
陈琳(?—公元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政治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下是他的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汉灵帝统治的末期,天下已然动荡不安,而陈琳则在大将军何进的门下担任主簿一职。他每日勤勤恳恳地为何进整理各类繁杂的文书,并妥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