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突破与创新的压力:要打破旧历法的传统框架,建立全新的历法体系,需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比如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确定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等,这些都无前人经验可借鉴,全靠徐万且等学者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
协调各方意见的挑战:参与编制的专家学者来自各地,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和观点,在历法的具体内容和参数设定上易产生分歧,徐万且需与众人充分交流、协商,以达成共识,推动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
校验与验证的困难:当时缺乏现代的计算工具和模拟手段,新历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快速校验和验证,需长期观测天象、记录数据,并与实际的季节变化和农事活动相对照,不断调整和完善历法内容。
贡献与成就:《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还推算出135个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对农业生产有极为重要的实用价值,一直实施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长达189年之久 。徐万且为《太初历》的制作成功做出重要贡献,旧《即墨县志》誉之为“治《太初历》第一”。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使节气与朔望月有机协调,能更准确地反映季节变化和农事时机,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准的时间指导,如确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适宜时间,有利于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作物产量。
对历法体系的影响: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把一回归年定为3652502天,一朔望月定为29天,这些数据为后世历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基础框架,虽然后来历法有所修订,但多以太初历为蓝本。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太初历》规定阴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该规定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对人们的节日习俗、岁时观念等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编制过程中,徐万且等专家制作天文仪器以准确测量天体位置,推动了古代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其记录日食月食周期的做法,为天文现象的预报和研究打下基础,也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历史地位及文化意义:《太初历》的成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