谟斯的老人,还有那幅画着泉州的羊皮纸。
“其实,”阿月突然说,“每次你出海,我就去妈祖庙,把你带回来的贝壳、香料分给厝边,听他们说大海的故事。现在整个泉州都知道,有个叫林阿海的船工,跟着郑和大人去过七重洋。”
海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咸涩的潮气,却又带着家的温暖。林阿海望着屋顶的琉璃灯,想起在古里看见的星空,想起在锡兰捡到的贝壳,想起在忽鲁谟斯遇见的老人。原来这十年的航海,不仅带回了奇珍异宝,更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片大海,一片连接着千万里之外的、充满温情与希望的大海。
后来,林阿海又跟着船队出了四次海,直到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来。他见过非洲的长颈鹿、阿拉伯的单峰驼、印度的大象,也见过无数双充满好奇与善意的眼睛。每次回到泉州,他都会把船上的故事讲给小虎听,讲给厝边的孩子们听,讲到宝船的风帆如何遮住半个海面,讲到郑和大人如何用微笑化解干戈,讲到大海如何把不同肤色的人连在一起。
宣德八年,郑和在故里病逝。消息传到泉州时,林阿海正在造船厂修船,手里的刨刀“当啷”落地。他望着远处的海面,仿佛看见那艘巨大的宝船又一次扬帆起航,白帆上的“郑”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却再也看不见那个站在船头、笑如春风的身影。
许多年后,当林阿海变成老阿海,坐在泉州港的礁石上,望着千帆竞发的海面,总会想起郑和说过的话:“大海不是边界,是连接天下的纽带。”他摸了摸腰间的银哨,虽然早已磨得发亮,却依然能听见海风里传来的、跨越半个世纪的、关于友谊与和平的涛声。
而他不知道的是,在历史的长卷里,郑和的船队早已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关于勇气、包容与开拓的符号。但在无数像林阿海这样的普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