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明朝那些事42《菽园杂记》(4/4)
原来在青料未干时,阿巧偷偷用指尖点了滴釉水,烧出来竟成了晶莹的水珠,永远凝在豆荚尖上。

    正德元年的那个午后,陈老爷子从怀里掏出本泛黄的册子,封面上写着\"菽园杂记\"四个小字。翻开来看,里面画满了窑火时辰、釉料配比,还有些歪歪扭扭的小字:\"阿福今日能揉五斤泥阿巧画的并蒂莲,该用三分石子青配七分平等青\"。

    \"这是我师父当年记的窑场日记。\"老人轻轻摩挲着纸页,\"聚顺窑后来改名叫"菽园窑",窑址就在如今的老陶里。阿福师父和阿巧师娘成了亲,后来生下我师父,再后来\"

    老爷子的声音渐渐低下去,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我望着桌上的青花香炉,缺口处露出的胎体泛着温润的光,仿佛能看见五十年前的晨雾、窑火、还有那些在坯房里穿梭的身影。

    \"现在的年轻人啊,总说老手艺跟不上时代。\"老爷子忽然笑了,缺了门牙的嘴里呵出温热的气,\"可你看这香炉,缺了口反而更招人疼,就像咱们陶工的日子,总有些缺憾,却处处透着股子活气。\"

    暮色漫进茶寮时,老爷子小心地把香炉包进蓝布帕子,临出门又回头说:\"若你有空去景德镇,替我看看老陶里的古窑址,说不定还能在槐树底下找到当年的碎瓷片——那些画着豆子和窑火的,就是咱们"菽园"的印记。\"

    走出茶寮,秋风带着桂花香扑面而来。我忽然明白,《菽园杂记》里记的从来不是什么奇闻异事,而是无数像阿福、阿巧这样的手艺人,在窑火与光阴里,用汗水和心血写下的生活诗篇。那些留在瓷器上的青花纹路,不是画上去的,是从骨血里长出来的,带着泥土的气息、江水的温度,还有永远不灭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