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32 金陵燕子矶怨女魂(2/5)
则被赋予了更加生动鲜活的色彩。老南京人,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至今仍会在闲暇之时,说起那些令人心生寒意的故事。每年清明前后,当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弥漫在燕子矶的每一寸空间时,细心的人仿佛能透过那朦胧的雾气,看见一个女子在专心梳妆的剪影。那身影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哀怨。

    茶馆里的说书人,更是将这些故事演绎得绘声绘色。他们手舞足蹈,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讲述着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情节。某个寒风刺骨的寒夜,打更人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突然看见矶头有女子对月梳头。那女子的青丝如瀑布般垂落,在月光的映照下,竟缓缓化作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或是摆渡的船夫,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搭载了一位浑身湿透的姑娘。姑娘安静地坐在船舱里,可当船行至江心时,船夫不经意间回头,却发现姑娘已然消失不见,只在舱底留下了几株水草与几片螺钿,仿佛在证明着她曾经的存在。这些故事,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地被添枝加叶,丰富着各种细节,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怨女叙事”体系,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民间徐徐展开。

    托梦传说的多重演绎

    在众多的传说之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三娘托梦”的故事。在清末民初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故事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民间四处飘散,至少有七个版本在世间流传。其中,以宣统元年(1909年)金陵书局刊印的《石城异闻录》记载得最为详尽。

    盐商之女周淑贞,本应过着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生活,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她因抗拒包办婚姻,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秋夜,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怀着满腔的悲愤与绝望,投江自尽。此后的十年间,燕子矶附近的船户、樵夫,时常在梦中与一位浑身湿透的少女相遇。少女那哀怨的眼神,充满了祈求,央求他们带话给下关码头周家老宅。那一声声呼唤,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人们的梦境中回荡。

    直到有一天,暴雨如注,仿佛是上天也在为周淑贞的遭遇而哭泣。汹涌的江水不断冲击着江岸,最终,江岸不堪重负,轰然坍塌。在坍塌的江岸下,一个刻有“周氏淑贞”的沉香木梳妆盒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