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香球照出海底累累白骨。行至水晶宫前,但见牌楼上悬着七颗血淋淋的鲛人头颅,正是上月失踪的采珠女。她们的泪珠凝成血珀,在牌楼下串成道道珠帘。
龙王敖广正在欣赏新编的《破阵乐》,忽觉殿中寒气逼人。抬头只见林默踏着青龙脊骨制成的梁柱而来,手中桃木剑竟泛起诛仙剑才有的煞气。\"好个猖狂的丫头!\"龙王挥袖掀起千重浪,却被林默胸前玉玦尽数吸收——那正是当年海上妇人所托之物。玉玦表面浮现出洞庭水纹,将滔天巨浪化作绵绵春雨。
\"陛下可识得此物?\"林默将玉玦按在镇海碑上,碑文顿时浮现出金色小篆。敖广见到\"洞庭君敕令\"五字,龙须颤抖如遭雷击。原来二十年前他与洞庭龙王赌斗落败,被迫立下\"永世不伤闽浙渔民\"的血誓,那玉玦正是誓约凭证。碑文每显现一字,龙王额上金冠便裂开一道缝隙。
海底忽传来闷雷般的震动,林默早算准今日是六十年一遇的大退潮。她咬破十指在碑上画出潮汐符,东海之水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虾兵蟹将纷纷现出原形在泥潭挣扎,水晶宫梁柱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敖广望着逐渐干涸的龙池,池中宝船残骸露出水面——那正是当年被他掀翻的郑和宝船。
\"吧!罢!罢!\"敖广掷出龙族金印,\"自今日起,东海永不索要童男童女!\"林默却不收印,反而割破手腕将血滴入龙池:\"愿以半身精血,化解海底千年怨气。\"池中冤魂触到至纯之血,渐渐化作金莲消散。有眼尖的夜叉看见,那些金莲中坐着小小的身影,正是历年献祭的童男女。
从此,闽浙渔民常见风浪中有紫衣翩跹。郑和七下西洋时,宝船桅杆皆悬\"风火双旗\",旗上咒文正是林默亲传。直到宣德六年九月初九,二十八岁的林默登上湄洲峰顶,在十万渔火中化作漫天星斗。那夜东海升起七座灯塔,按北斗方位排列,指引迷航者归家。如今每逢大潮之夜,老舵工仍能听见云端环佩叮咚,那是姑婆在巡视她的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