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34 石龟泣血(3/4)
他们的身影在陡峭的碛坝上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毅,如同一群不知疲倦的蚂蚁,艰难地爬行着。碗口粗的竹缆深深地勒进他们的肩膀,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痕迹,每一寸肌肤都被汗水和江水浸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川江号子从他们的喉咙中吼出,那雄浑有力的声音,仿佛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呐喊,混着轮机声在峡谷间久久回荡。“这些背二哥(纤夫)比机器还可靠。”民生公司经理卢作孚看着眼前的场景,不禁对身旁的记者感叹道。在他办公桌上的航运图清晰地显示,仅1938年12月就有15万吨兵工设备经此转运。这些纤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抗战时期的物资运输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然而,在这看似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之下,茶馆说书人却开始讲述着一些不祥的预兆。有人说,在月夜之下,曾看见石龟的眼睛泛起诡异的红色光芒;还有人说,老鸹在龟背上搭了三个鸦巢,仿佛预示着灾难的降临。这些传说在民间悄然流传,给人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1939年5月3日,阳光异常刺目,仿佛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兆。当日本海军航空队的中岛九七式轰炸机如黑色的幽灵般出现在江北山上空时,十八梯的刘记炒货铺刚摆出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香甜的气息还未飘散开来。瞬间,灾难降临,燃烧弹如雨点般落下,点燃了堆放在码头的桐油桶。熊熊大火迅速蔓延,火舌顺着坡道疯狂地窜进吊脚楼群。整个码头陷入了一片火海,人们的哭喊声、呼救声交织在一起,场面惨不忍睹。救火的“义勇消防队”队员赵世海,他不顾自身安危,奋力冲向火海。事后他回忆道:“石龟背上全是滚烫的油星子,烧焦的皮肉味和桐油味混在一起。”那股刺鼻的气味,成为了他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在1940年8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昨夜大隧道惨案,今晨在石龟旁看见个穿灰布衫的老太太,用木盆接龟眼渗出的红水。她说要带回去给高烧的孙子退邪热。”在那个充满恐惧与绝望的年代,人们在灾难面前感到无比的渺小与无助,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这些看似神秘的力量。而英国路透社记者则用相机拍下了极具冲击力的画面:龟爪缝隙的暗红液体与江边漂着的死鱼形成诡异呼应。这张照片后来出现在《伦敦新闻画报》的“东方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