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34 石龟泣血(2/4)
进了巨大的蒸笼里,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世间万物。十二岁的王长顺跟着父亲,在石龟前恭敬地摆开香案。此时正值枯水期,江底裸露出许多锈蚀的船锚,这些船锚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石龟的龟背之上刻着“镇江”二字,然而此刻却积满了鸟粪,显得有些破败与凄凉。“磕头要响,龙王才听得见。”父亲一边说着,一边轻轻地将王长顺的额头按在晒得发烫的青石板上。王长顺乖乖地照做,额头与石板接触的瞬间,一股滚烫的感觉传来。三天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落在大地上,也砸在了石龟的龟甲上。王长顺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雨点砸在龟甲上冒白烟,恍惚看见龟爪在积水里划动。”那奇妙的场景,就像是石龟在这风雨交加的时刻突然有了生命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1905年七月十六日,这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日子。在南岸开茶铺的张桂兰,像往常一样在茶铺里忙碌着。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呼喊声,她好奇地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出茶铺一探究竟。眼前的景象让她目瞪口呆,只见暴涨的江水如猛兽般汹涌而来,瞬间漫过了沙嘴码头。而在那湍急的激流之中,那尊古老的石龟竟然时隐时现。“龟脖子一伸一缩的,背上石碑像船帆似的破浪。”她被这奇景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在临终前,她还对孙辈们反复念叨着这个场景。她的描述被民俗学者收录在《两江口述史》中,成为了一段珍贵的民间记忆。然而,当年英国海关报告却以一种理性而又科学的视角记载道:“洪水导致水文标记位移,巨型雕塑产生光学畸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录,就像是历史的两面,一面是充满奇幻色彩的民间传说,一面是严谨客观的科学记载,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丰富内涵。

    1938年初冬,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颊。朝天门码头一片忙碌而又嘈杂的景象,十六岁的万小梅手里紧紧攥着蓝布包袱,指关节都因为用力而泛白。她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不舍,看着父亲将家当一件件搬上民生公司的“民权轮”。万小梅是江苏国立二中迁渝的首批学生,她即将离开熟悉的家乡,前往遥远而又陌生的重庆。然而此刻,她却被江边的奇景深深震撼了。只见上百名赤膊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