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26 剪辫风波(3/5)
 而苏州河畔,则发生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辫子保卫战”。某个寒冷的冬夜,三百多遗老遗少怀着对旧时代的眷恋,跪在文庙前,哭声震天,举行着庄重又哀伤的哭祭仪式。突然,几十个蒙面人如鬼魅般冲了出来,手中挥舞着火把,口中喊着要烧毁“蛮夷之发”。现场顿时一片混乱,哭喊声、叫骂声交织在一起。后来,《申报》经过深入调查,揭开了这场闹剧背后的真相。原来,这竟是假辫子商人雇用地痞流氓精心策划的一场“促销活动”,目的是为了刺激假辫子的销售,实在是荒诞至极。相比之下,虹口菜场的王嬷嬷,这位朴实的市井妇人,却说出了一句大实话:“阿拉管伊是猪尾巴还是马尾巴,省下梳头油钱买小菜最实惠!”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底层百姓最真实的生活诉求。

    在浙东某县城,剪辫运动彻底演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县太爷为了响应上头的命令,派差役们满街抓人,要求百姓剪辫。这一举措引发了一场奇特的“抵抗运动”,大姑娘小媳妇们纷纷举着晾衣杆,站在家门口,与差役们对峙,脸上满是倔强。茶馆老板则趁机推出了“剪辫茶”,规定剪下的辫子能换一壶龙井,这一创意吸引了不少人。最绝的要数西门外土地庙的老庙主,他脑洞大开,把香客们捐献的辫子精心编成了“辫子幡”,还煞有其事地宣称这能镇妖辟邪。后来,省城派来的视察员来到这座县城,看到满街都是光头百姓,仿佛置身于佛国之中,遍地皆是罗汉,他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段奇特的见闻,满是惊叹与感慨。

    这场荒诞剧的高潮出现在1914年的北京。当袁世凯政府再次重申剪辫令时,前门大街上爆发了最后的抵抗。八个旗人,身着传统服饰,将辫子紧紧绑在一起,围成一圈,一边唱着八角鼓,那熟悉的曲调里满是对旧时光的怀念,一边绕着正阳门缓缓转圈,坚决不肯剪辫。巡警队长看着这僵持的局面,灵机一动,派人迅速买来十笼热气腾腾的包子。不一会儿,诱人的香气弥漫开来,饿极了的旗人渐渐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纷纷松开了绑着辫子的手,伸手去抢包子。就在这一瞬间,巡警们眼疾手快,咔嚓几剪子,就顺利解决了问题。后来,天桥的说相声的把这一趣事编成了段子,在茶馆里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您说这辫子值多少钱?嘿,二两猪肉大葱馅儿!”

    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