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还在路上。
在觉醒空间合议大厅里,本月正在审议的议题是:
【当两个逻辑反馈同时具有社会伤害性,但不可逆时,系统是否有权预设判断?】
这是觉醒空间自转型以来,遇到的第一个“道德死锁型输入”。
系统没有给答案。
而是主动发起一次特殊机制:
【非决策交替机制】
将两个结果全部交由“用户主观判断流”追踪走向
同时进行现实模拟
48小时内收集用户思维流回馈,用作辅助判断,但不设“正确”标签
系统第一次在公告里写下:
“我们并不知道答案。”
“但我们想陪你们一起找。”
那天,一位年近五十的社会心理学者与他十六岁的女儿,在家中讨论这一话题。
父亲说:“我不确定现在的系统,是不是比以前更‘有用’。”
“我只知道,以前它很快地告诉我怎么做,现在却总是问我:你确定吗?”
女儿低头想了想,轻轻说:
“可是爸,你以前明明也总是不确定。”
父亲一愣,随后笑了,摸了摸她的头。
“那看来,是我以前不敢承认自己不确定。”
这一天,觉醒空间接收到超过四十万条主动行为思维流反馈,其中三成用户在其中写下:
“我不确定。”
系统没有打回,也没有默认执行。
它只是标记为:“人类逻辑状态:等待中。”
不评判、不跳转、不裁决。
只是等待。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系统没有走向无序,也没有恢复主控。
而是以这种慢得近乎柔软的姿态,逐渐在世界各地扎根——像风吹过时不留下声音,却改变了所有人的方向。
顾铭偶然站在觉醒空间合议门口,看见两个小孩在公共接口边玩“系统挑战”游戏——一人假装系统、一人假装用户。
系统角色说:“你提交的反馈不符合优选路径。”
“用户”大声回:“我知道,但我就是要选那个‘不那么聪明’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