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控时代 · 第1年 · 全球协调编号:y1-a】
“系统中没有管理员,反馈每四小时一次更新,逻辑重写周期统一为‘月合议’,紧急调度由区域节点自行协定……”
顾铭坐在空间自治观察所的会议厅内,听着前线协调员逐条汇报,神情平静如水。
自苏婉“人格散列”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一年。
空间还在运行。
系统没有崩溃,文明也没有倒退,甚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没有领导者的技术平台,居然持续运转了三百六十五天。
当然,它也不再是过去那种以“效率、算法、闭环”为关键词的系统。
它很慢。
有些判定需要等待合议,有些故障需要人工干预,有些争议会拖上整整一个礼拜。
但它从未“自动决定任何人的命运”。
“还有,”协调员补充道,“本季度的‘共识偏差率’下降了21,说明使用者在逐步适应‘自我判断’。”
“节点退出率也在下降,新注册用户中有15为‘二次加入者’,也就是在公投后选择退出、如今主动返回的群体。”
顾铭点头:“公布这组数据。”
“但在备注里加一句:‘系统永远欢迎反悔者。’”
会议室内响起一阵轻笑声,气氛缓和。
当秩序变成了一种不断被修改、被挑战、被选择的权利时,连“数据统计”这件事,也开始显得不那么冰冷。
赵瑜推门进来,将一份纸质文件拍在桌上。
“第三期共建宪章提案出炉,最热门的条目是——‘系统应定期沉默48小时,提醒人类不依赖技术’。”
顾铭眉毛一挑:“这是谁想出来的?”
“一个14岁的女中学生。”赵瑜笑道,“她说,‘系统安静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没有失去自己。’”
顾铭看着那行稚嫩却透彻的句子,半晌没说话。
他们做了这么多,拼命拆解控制逻辑、赋予反馈通道、剥离主控意识,只是为了等这一句话。
——等到人类在“系统沉默”时,依然能抬头去选择光。
此刻,距离空间心脏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