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见证》
金兵那如潮水般汹涌的攻势,终究还是冲破了汴京坚固的防线。曾经繁华如梦、车水马龙的北宋都城,在战火的肆虐下,瞬间沦为了一片残垣断壁的修罗场。百姓们的哭喊声、金兵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要将这片天地都撕裂开来。
张择端望着眼前这炼狱般的景象,心痛如绞。他深知,自己倾尽心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绝不能落入金兵之手,那是他对这座城市、对这个时代最后的记录与寄托。他匆忙收拾了些简单的行囊,将那幅尚未完全定稿却已然承载了无数故事的《清明上河图》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背在身上,便混入了逃亡的人群之中,开启了流亡生涯。
起初,张择端随着人流往南奔逃,一路上所见皆是满目疮痍。官道旁,不时能看到倒毙的百姓,有的是饿死的,有的是被金兵追赶途中受伤而亡,那场景比他在画中描绘过的任何一处悲惨画面都要真实而残酷。每见到这样的惨状,张择端都会停下脚步,眼中满是悲戚,然后默默地在脑海中构思着如何将这一幕融入到《清明上河图》里。等到寻得一处稍安全的落脚点,他便会迫不及待地打开画卷,拿出画笔,蘸着那带着风尘与苦涩的墨汁,在画卷上添上几笔。
流亡的日子并不好过,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有时为了躲避金兵的搜查,张择端不得不躲进深山老林之中,与野兽为伴,靠着野果和山间的溪水勉强维持生计。可即便如此艰难,他对《清明上河图》的完善工作却从未停止。
有一回,他躲进了一个被金兵洗劫过的小村庄。村子里的房屋大多被烧毁,只剩下些焦黑的木梁还倔强地立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冤屈。在村子的一角,他看到了一位老妇人正抱着一个死去的孩童哭泣,那哭声撕心裂肺,回荡在空荡荡的村子里,让人闻之落泪。张择端的手忍不住颤抖起来,他快速地找了一处还算平整的石板,将画卷摊开,眼中满是悲愤地开始描绘这令人心碎的一幕。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老妇人那绝望的神情、孩童那苍白的小脸,还有周围那破败的环境,仿佛要将这战争带来的伤痛永远地定格在画卷之上,让后人知晓曾经发生过的悲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择端离汴京越来越远,他的足迹踏过了许多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