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清明上河图史记 > 第42 集文化的复兴(3/5)
    每次讲座开始前,那讲堂里便早早地坐满了人,有青涩的学子,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求知的渴望,眼神中满是期待;也有已经颇有建树的文人,他们来此一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二则是想听听不同的见解,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甚至还有一些普通百姓,他们虽然识字不多,但也被这文学的魅力所吸引,想来沾染些书卷气。

    林婉儿作为主持者,总是用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开场,介绍着当天的主讲人以及讲座的主题。而那些文学大家们登上讲台后,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或引经据典,或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台下的听众们都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地有人奋笔疾书,记录下那些精彩的话语和独到的观点。

    在一场诗词讲座上,主讲的是一位名叫苏然的大诗人,他捻着衣角,眼神中透着对诗词的痴迷,缓缓说道:“诗词之妙,在于以寥寥数语,便能道尽人间万千情感。或喜或悲,或豪情壮志,或婉约柔情,皆可融入这平仄之中。就如同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短短一句,却饱含了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流传千古,让后人每每诵读,都能感同身受啊。”台下的听众们听着,都不禁轻轻点头,有的甚至小声地跟着吟诵起来,整个讲堂里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学氛围。

    张逸云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样的文学讲座,不仅仅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点燃众人心中对文学的那团火焰,让北宋的文学能够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张逸云和林婉儿并没有满足于仅仅举办这些活动,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文化的复兴,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于是,他们开始四处奔走,倡导人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他们走进各个书院,给学子们讲述那些古老的经典故事,像《论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孟子》里的浩然正气,让学子们明白,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不能丢,也丢不得。

    同时,他们还鼓励大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新。张逸云常常说:“先辈们留下了如此灿烂的文化,我们不能只是守着,更要让它在我们的手中绽放出新的光彩。就如同书画,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技法,但也要融入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