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看法,他每天依旧会早早出门,背着画具,穿梭在汴京的大街小巷。有时候,他会在虹桥边一坐就是一整天,观察着桥上桥下人们的往来、船只的穿梭,仔细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只为能在《清明上河图》中完美地呈现出这热闹的场景。
又有一次,张择端来到了汴河边的集市,这里人头攒动,各种摊位琳琅满目。卖小吃的吆喝着自家美食的独特风味,卖布料的拿着绸缎展示着花色,还有那耍杂技的艺人周围围满了喝彩的人群。张择端找了个角落,支起画板,开始写生。
周围的百姓们渐渐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他作画。有人认出了他,便小声地跟旁人说:“这就是那个画相国寺壁画的张画师呀,听说正在画一幅特别厉害的画呢。”
众人一听,更是来了兴趣,纷纷探头想看个究竟。张择端却丝毫不受影响,专注地描绘着眼前的热闹集市,笔下的线条流畅而生动,仿佛那集市上的喧嚣都被他融入到了画中。
等他画完,周围的人都忍不住赞叹起来。一位老者走上前,拍了拍张择端的肩膀说:“年轻人,你这画真是画活了呀,把咱这汴京的烟火气都给展现出来了,了不起啊。”
张择端谦逊地笑了笑,说道:“多谢老伯夸奖,我还得多加练习,这汴京的繁华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画尽的呢。”
随着这些日常的见闻与交流,张择端的声名在汴京百姓中也越传越广,大家都知道有个画师叫张择端,在用心地描绘着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而在文人墨客的圈子里,关于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讨论更是热烈。他们时常聚在茶楼酒肆,一边品着香茗美酒,一边谈论着张择端的绘画风格和那未完成画作可能呈现出的宏大景象。
在汴京颇有名气的书画评论家李逸之,也对张择端的作品十分关注。他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文中称赞张择端的绘画功底深厚,既有界画的严谨工整,又能将人物、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且立意高远,试图通过一幅画展现汴京的全貌,实乃难得。这篇文章在汴京的文人圈子里流传开来,更是让张择端的声名如日中天。
可张择端面对这如潮水般涌来的赞誉和关注,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知道,名声只是一时的浮云,唯有真正完成好《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