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了,朱慈烺派人去一打听,才知道毕懋康已经致仕在家了,再一打听,好家伙,这人在崇祯初年就设计出了燧发枪,一度成为南京兵部侍郎和南京户部侍郎。
但是后来因为看不惯南京官场的浑浑噩噩,就两度辞官归隐,而上书给朝廷的《军器图说》,也不知道为什么,朝廷并没有进行火器改革,可能,是因为没钱吧。
至于西学的徐光启和弟子孙元化,现在都已作古,而且孙元化因为三顺王的兵变,导致时任登莱巡抚的孙元化获罪,被论罪斩首。
哎呀,真是气人啊,大明的各项人才,不是在致仕在家,就是被朝廷杀了,不知作何评价。
让人调查一番之后,朱慈烺就着人去毕懋康的老家请老爷子出山,想要带多少弟子子侄,只要是这方面的人才,多少都无所谓,待遇从优,不必在朝,只需潜心研发火器即可,朱慈烺现在走不开,只能修书一封邀请了,毕竟频繁出宫也是不可能 的 。
十一月,毕懋康携弟子子侄等一百余人到达天津卫,接手组建兵工厂,从周边招募工匠,开始制造燧发枪,朱慈烺也从京城招募了一批工匠送往天津卫,加上天津卫本来就是两大匠籍集中地之一,各类的工匠还是非常充足的。
至于造船的事,却是有些棘手,工匠倒是多得很,只是只能建造一些中小型战船,大型战船基本没啥技术资料,朝廷倒是有来着,不过,听说好像被哪个兵部主官为杜绝再次开海,一把火给烧了,真是该死的东西啊。
不过,朱慈烺并不死心,这个可是大明的瑰宝啊,不仅有大型战船的建造技术,还有大量的航海图和经验总结,这是无价之宝啊,要是再从头再来,不说郑和七次下西洋白跑了,就是重新开始探索的费用就是天价,要损失无数人和战船,可能也达不到,所以,朱慈烺还是准备再尝试找一下。
着人仔细调查一番,才知道,风传下西洋的资料已经在弘治朝就被销毁,时任兵部尚书的弘治四君子之一的刘大夏,为了杜绝有人想再次开海,浪费朝廷钱粮,一怒之下,竟然将其全部焚毁了。
不过朱慈烺倒是觉得不尽然,第一,他是兵部尚书,不可能如此短见,第二,这是国家重要资料,他也不敢私自焚毁,就算是现在用不上,保不住哪天就能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