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下就出了一头汗,这理由咋说?
朱慈烺也没指望他说,这些文人无非就是怕他食言,怕宗室来南京走关系,攀亲戚,使得朝廷雷声大雨点小。
国朝文人一直知道宗室的负担,而且崇祯朝积欠了不少宗室俸禄,但宗室在地方上的特权还是太大,土地兼并太严重,流寇最初始的大面积爆发点就是河南,因为河南的宗室太多了。
“好了,刘卿不必回答孤,你们的担心,孤是懂的,但孤并不提倡这种方式,忠心可嘉,但。。。算了,孤不想多说。”
“刘卿作为儒学宗师,自是明白,以后有什么想法,可往乾清宫面呈,孤不是神宗,不会不见朝廷重臣的。退下吧。”
“臣惭愧。”朱慈烺虽然没有明说,但刘宗周还是听出了警告和不满,让他满面通红,但一句朝廷重臣,还是给了自己面子。
再加上调侃神宗,朱慈烺一直都是打趣儿的语气,面带微笑的说的,倒是化解了很大的尴尬,不至于让刘宗周下不来台。
因为朱慈烺知道,刘宗周出发点是好意的,方式虽然欠妥,警告一番便是了。
“退朝。。。”
乾清宫。
当领导的,貌似都是这样,每天都是大会开完开小会,这不,刚吃完午饭午朝就来了,也不说让人午休一会儿,万恶的管理层啊。
“诸位爱卿,以后这规矩改改,以后三天一次常朝,上午巳时开始,六部九卿和军一级武将参与,国子监、詹事府、翰林院掌事官员参与,内阁主持。”
“需要朝议、廷推的,就在这个常朝上决议,取消其他朝会,大朝每月初一举行一次,内阁有权随时到乾清宫面呈。”
“其余衙门有事向内阁递折子票拟,司礼监批红,缓急都可找内阁商议,若内阁不决,再进宫面呈,或是临时召开紧急会议。”
“臣等遵旨。”众人接旨,心里都是大呼卧槽,这内阁到底是延续了以往的职能,崇祯朝的规矩变了啊,以后对内阁的插手会少很多。
不会像崇祯一样,猛指挥内阁,指挥完效果不理想就换人,一言而决,导致内阁辅臣一没能力,二没权力,三没威望,这样当然干不好事儿,没人配合啊。
换到嘉靖、隆庆、万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