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耐劳和训练当然也是少不了的,部队嘛,不存在纯粹的文人,太监都要训练战斗呢。
当然,大明并不缺热血,能文能武的文臣,战死的巡抚,总督一大把,着名的也很多,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孙承宗,熊文灿,袁可立,左光先等等,再说虽然文人看不起当兵的丘八,但是,大明人口破亿,读书人多如过江之卿,可是,进士每三年才三百人,几百万的读书人最后都能中进士?
显然不可能,那其他的呢?考不上总要过日子啊,这些人就只能另谋出路了,举人还行,能候补官位了,但那也是少之又少,而且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去衙门任职的,当小吏的,做师爷的,当大户人家账房的,教书的,家庭殷实的开书院的,专心做学问的,卖字卖画的比比皆是。
现在有机会直接做官,而且一上来就有正三品的,我滴娘啊,就算是武职的正三品没文职的高级,那也是正三品啊,这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去啊,毕竟是官啊,不当官这几十年的书不是白读了?
举人能做到正三品的有几个?做到正五品就到头了,能做到尚书,阁老的举人,不是没有,但那真是少之又少,而且还是国朝初期较多,后面就算凤毛麟角了,估摸着也就海瑞,陈新甲了。
于是才不到两个月,两人就推举愿意去的举人将近一百号人,虽然用不了那么多,但是可以储备啊,再说,人多了就有竞争了,干的不好,走人,后面有的是人想干。
教书、忠君爱国的思想工作,也是开展起来神速,人多力量大嘛,再说,这些儒学可不就是教人忠君爱国的嘛,专业对口,只是需要白话多点而已,毕竟之乎者也那些苦哈哈根本就听不懂,影响自己的业绩不是,话说,物竞天择,有竞争是真特娘的好啊。
现在新军的人员配置大致是配齐了,朱慈烺按照前世当兵的记忆,将训练和奖惩结合当前的局势,编撰了新军的训练细则和奖惩细则,着人送去了天津卫,接下来的事,就急不得了。
没两个月,曹文诏就上奏朝廷,弹劾天津卫原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等等,倾占军田,贪污受贿,欺上瞒下,编制空置,已经被曹文诏拿下,等待朝廷处置,崇祯如约,一把撸了个精光,将曹文诏报上来的请调人员调往天津卫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