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如何帮我推销。想到这里,脸上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丝微笑。
此时,他听到冯雨岭接着讲道:“举个例子说吧,如果仅仅用于城市固定路线飞行,我们不必过多考虑非常极端的高速紧急避让,但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还是为此设计了不同的方案,甚至包括使用陀螺舱。当然,经过反复评估,我们认为民用飞行汽车几乎不需要这种等级的避让,最后放弃了这种高成本的方案。如果军队需要的话,我们还是可以继续研发的。”
话音刚落,何立功的团队里就有好几个技术专家请求提问,会议室里的气氛似乎一下活跃起来。
考察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结束,何立功一行回去后迅速组织了内部讨论。多数专业军官认为:这种飞行汽车没有任何防护,再考虑到速度和隐身性能,几乎就是个活靶子,不具备现代战场要求的生存能力。如果加上防护装置,再安装武器,携带弹药,其飞行高度和续航里程就会出现问题。现阶段还需要认真评估和提出改进方向,未来方可考虑军事应用。
就在会议即将做出否定性结论的时候,一个人急切地请求发言。何立功抬头看去,是位空军的专家,当即说道:“请讲。”
空军专家非常认真地说:“虽然我们考察的飞行汽车目前还不成熟,但是冯教授那个陀螺舱三维空间主动躲避的算法颇有新意,使我深受启发。这个思路可以用于未来战斗机对导弹的躲避,很可能躲过导弹的直接袭击,甚至躲开破片杀伤。我倒是认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那个他们放弃的方案——陀螺舱。”
“为什么?”何处长问道。
空军专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现在的飞机和导弹都越来越快。飞行员一边放干扰弹,一边操作飞机躲避导弹,难度越来越高。如果是用人工智能等自动操作,则可能大幅度提高躲避成功率。但是ai操作的动作,必须考虑飞行员的人体耐受能力,各个矢量上的机动过载都不能够超过设定的红线,比如9个g。在高马赫的情况下操作飞机,飞行员既要承受水平加速度,又要承受高速翻转、变向的离心力产生的过载,而离心力过载对人体,特别是对大脑意识的影响通常比水平加速度的过载要大,身体更容易吃不消。如果采用陀螺驾驶舱,飞行员就可以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