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细雨天上来,
雨落屋檐滴答响。
细雨无情落地声,
引得世人多惆怅。”
在一间厅堂下,一个少年,倚窗而坐,看着窗外,此时,窗外尽是细雨飘飞,如青烟,如薄雾,缥缈之间,引人愁绪。
“好啊,妙啊。”
一个人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哦?”那少年回头,看到了身后人,也不觉突兀,“那你说说,妙在何处?”
“好说,好说。”那人找了身旁的椅子坐下,搓了搓手,哈了一口气,去除了些许寒意,而后,用着平稳的腔调,娓娓道来。
“首先,你这值得夸赞的,是韵律,一个响字与一个怅字,朗朗上口,韵律合拍,押韵之美,第一妙哉,第二妙的,是谐音,屋檐,与无言谐音,无言之时,让人觉得悲伤凄凉,孤寂苦寒,更添意境,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更添惆怅,使人读起来更加凄凉,第三妙的,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雨本无情,在你的口中,使他有情,使他与惆怅连为一体,且以静衬动,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极富画面美,令人脑海中生出一副缥缈细雨图,回味无穷,妙极。”
“哈哈哈,过奖了,妙是绝不敢当,信口胡吟,上不得台面。倒是你费心了,我都快不知道我吟的是什么了。”
那少年满面笑容,前半句倒是谦虚,后半句却藏着一些锋利的意味,倒是讽刺那些不知道作者创作的心境而擅自猜测的诗文赏析者。
“哈哈哈,你这是,有责怪之意?”
“没有,只是略微有些不理解,为何世人猜不透诗人的想法,有的时候,却还要凭着自己的理解妄自将情感施加在诗人身上。”
“你还说没有怪罪之意,这都明摆出来了。”
“怎么敢呢?”少年转过了头,再次看着窗外的雨景,“你觉得,我现在……真的悲伤吗?”
背后却是无言。
“说话啊,你说,在吟这首诗时,我真的感到悲伤吗?那么,在别的诗人吟诗时,即使是字里行间满是忧伤,但是,他的心中,真的像那诗词里所展露出来的那样吗?”
依旧无言。
少年转身,却见身后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