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皇帝的爱民之心钦佩不已。他们却不知,这背后是李炎无奈之下的韬晦之计。
李炎趁着这段时间,马不停蹄地加紧对国内军工产业的改革与升级。他亲自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张贴告示,搜寻懂得铸造工艺的人才。告示上明确写道:不论出身贵贱,是名门望族之后,还是寒门草民,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举荐到京城参与炮弹研制工作。为了确保告示能够传达到每一个角落,他还派遣了大量的差役奔赴各地,将告示张贴在城门口、集市、驿站等显眼之处。
同时,为了激发工匠们的创新热情,他还颁布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承诺若有工匠能够在炮弹制作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仅会给予丰厚的金银赏赐,还会赐予其家族荣誉称号,让他们在当地备受尊崇。对于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工匠,甚至还会破格提拔,委以重任。
李炎更是以身作则,亲自深入工坊。工坊内,炉火熊熊,热气腾腾,弥漫着刺鼻的烟雾和金属的味道。工匠们正忙碌地工作着,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李炎不顾高温与灰尘,径直走到工匠们中间,与他们一同探讨制作难题。他凭借着前世的一些知识,为工匠们提供了许多新颖的思路。他详细地讲解着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优化冶炼和铸造的流程,工匠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在他的带领下,工匠们备受鼓舞,废寝忘食地研究,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炮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击退他们的热情,反而让他们越挫越勇。有的工匠为了找到合适的矿石,不惜深入深山老林,风餐露宿;有的工匠为了改进火药的配比,反复试验,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终于,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努力,他们取得了一些突破。一种新的冶炼方法被发现,使得炮弹的铸造速度有所加快,质量也更加稳定。当第一枚用新方法铸造的炮弹成功试射时,工坊内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李炎心中也燃起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在外交方面,李炎也丝毫不敢懈怠。他精心挑选了一批口才出众、机智过人的使者,这些使者不仅精通多国语言,还熟悉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局势。他们频繁往来于蒙古与南宋之间,带着丰厚的礼物和诚挚的问候,不断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加深彼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