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精心管理与不懈努力钻研下,炼钢厂发展迅速,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从最初的铁矿石开采,工人们深入矿山,冒着危险挖掘矿石;到矿石的筛选,通过精细的筛选工艺去除杂质;再到最后的钢材锻造,经过反复的捶打、淬火,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了反复优化,为后续的兵器制造与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炎找到李瑛,郑重地将红衣大炮的设计图交到他手中,言辞恳切且充满期待地说道:“二哥,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若能成功配备500门红衣大炮,那对我们保家卫国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如今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只有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我们才有足够的底气守护好这片山河,守护百姓的安宁生活。”红衣大炮,作为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火炮,于明代后期传入中国。它炮管修长、管壁厚实、口径粗大,整体造型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加粗,尽显雄浑大气。炮身中心两侧巧妙地安置着圆柱型炮耳,可灵活调节射角,配合准星与照门,能极大地提升射击精度。不过,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机动性欠佳,装填发射速率较慢,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就需要我们在战术运用上更加巧妙,加以弥补。随后,李炎与李瑛就红衣大炮的制造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原材料的挑选,何种铁矿石最为合适;到制造工艺的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的火候、时间如何精准掌握,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李炎耐心地叮嘱李瑛:“大炮内膛与炮弹表面的光滑程度,对火炮的威力与精准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作模具是首要任务,一定要保证模具尺寸精准无误、光滑如镜,完成后还要反复打磨抛光。只有模具达到完美的状态,后续的铸造、加工工序才能顺利进行,制造出高质量的红衣大炮。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质量把控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疏忽,辛苦二哥和工人们了。”李瑛点头表示应允,他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诚恳地表示定会全力以赴,不辜负这份信任与重托。
在经济领域,李炎积极推动改革,确立了工商农三种模式地位平等的全新发展策略。他深入市场调研,走访各地的集市、作坊和农田,与商人、工匠、农民亲切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在热闹的集市上,他倾听商人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