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又名王悦,字习之,又字刚中,号瑞凤,江苏扬州人。扬州自古便是繁华之地,文化底蕴深厚,王居正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饱读诗书。他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考中举人,次年进士及第,自此踏上仕途。在其为官生涯中,先后担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起居郎等多个重要职务,每到一处,他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于绍兴三年(1133年),他凭借出色的才能和卓越的政绩升任兵部侍郎。
王居正为人刚正不阿,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金兵的不断侵扰,他极力主张抗金。朝堂之上,他慷慨陈词,痛斥主和派的懦弱与短视,他的声音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在朝堂上久久回荡。他的抗金策略条理清晰,从军事部署到后勤保障,都有着详细的规划。他主张加强边防建设,招募勇士,训练精锐部队,同时积极筹备粮草,确保战争的物资供应。他曾亲自到边境考察,了解敌军的动向和我方的防御弱点,回来后便向朝廷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然而,他的主张却触动了秦桧等主和派的利益。秦桧等人畏惧金兵的强大,一心只想求和自保,对王居正的言论恨之入骨。他们在暗中勾结,罗织罪名,对王居正进行忌恨与打压。尽管如今还在其位,但王居正也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秦桧等人监视着,行事也不得不更加小心,每一次在朝堂上发言,都要做好应对各种刁难的准备。
即便身处困境,王居正依然心系国家。他常常在官邸中,对着青天明月,思考着国家的命运。他曾建议在明堂合祭天地,并请求让太祖、太宗配享,这一建议得到采纳。在那场盛大的祭祀仪式上,王居正看着庄重肃穆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维护了国家祭祀礼仪的庄重,这也是对国家尊严的一种扞卫。他还将前世君主采纳谏言之事精心编成《集谏》十五卷,希望以此开阔皇帝的视野,为国家的治理提供借鉴。他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历代君主的得失,以及那些被采纳或未被采纳的谏言所带来的不同后果,希望当今的皇帝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节省费用方面,王居正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国家的财政状况关乎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应当诏令大臣全面统计百事的实际情况并加以深入论定。除了抵御外敌等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