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能量损耗,使发电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动力火车的研发工作也在争分夺秒、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动力系统对于火车来说,就如同心脏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是整个火车运行的核心关键。然而,受到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的蒸汽动力在满足快速、大运量的运输需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跟上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科研人员们大胆创新,另寻出路,将目光投向了刚刚兴起的电力技术,尝试把它应用到火车动力系统中。他们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寻找适合火车使用的电机,找到之后又对电机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改造与调试工作。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实现电机与火车运行系统的完美融合,让火车拥有一颗强劲而稳定的“新心脏”。但是,新的问题很快就接踵而至,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成为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以跨越的难关。为了确保火车在长途行驶过程中电力能够持续稳定供应,科研人员们分成两组同时开展工作。一方面,他们全力投入到提高电池蓄电能力的研究中,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和分析,力求突破电池技术瓶颈,让电池能够储存更多的电量;另一方面,他们精心规划沿铁路线建设小型发电站与变电站,就像在大地上编织一张紧密的电力供应网络,确保火车在行驶的每一段路程中都能电力无忧。
在这两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的过程中,物资供应方面的难题也渐渐显露出来,并且越来越严重。建设水利发电站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水泥等基础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的需求量巨大,供应稍有不畅就会影响工程进度。而动力火车的研发与制造更是离不开各种稀有金属与特殊零部件的支持,每一个零部件都关乎着火车的性能和安全。但由于国家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很多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物资运输困难重重,这成为了工程推进过程中的一大阻碍。李炎在了解到物资运输的困境后,迅速做出精准的决策,果断调配军队力量参与物资运输工作。军队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专业能力,巧妙地将水路运输的低成本、大运量和陆路运输的灵活性相结合,开辟出一条条高效畅通的物资运输专线。通过这些专线,物资能够及时、准确地送达建设与研发一线。同时,李炎还积极鼓励各地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