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6日,杭城新兴产业园区的量子实验室里,警报声突然转为欢快的提示音。首席科学家陈远摘下护目镜,双手微微颤抖地捧着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在超低温环境下,三纳米级晶体管阵列在量子显微镜下闪烁着幽蓝的光芒。“成功了!我们的光刻机突破了euv光源瓶颈,芯片良品率达到987!”他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遍整个园区,瞬间引发欢呼。
消息以光速传至星宁集团总部。沈浩然盯着实时传回的检测数据,眼底泛起激动的血丝。三个月前,他亲自组建的“芯片攻坚团”进驻园区,投入百亿研发资金,联合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终于在半导体领域撕开一道关键缺口。“立刻启动专利申请程序,覆盖32个核心技术点!”他向法务部下达指令,“同时联系国家专利局,申请加急审核。”
三小时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公示栏更新:星宁科技集团成功获得三纳米芯片制造工艺、高精度光刻机等57项核心专利,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资本市场应声震动,星宁系股票开盘即涨停,单日市值暴涨1800亿。但沈浩然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远的方向。
“沈总,军事科学院发来加急函。”助理递上加密文件,“他们希望能优先使用这批芯片,应用于新一代雷达系统和卫星导航终端。”沈浩然立即召集高层会议,全息投影中,军事专家的虚拟形象严肃阐述:“现有芯片在极端环境下性能衰减严重,三纳米芯片的低功耗和强抗干扰能力,正是我们急需的突破点。”
“捐赠125亿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军事科技成果转化。”沈浩然的决定掷地有声,“另外,调拨首批5000片量子加密芯片送往军事基地。记住,全程采用星达笔记本电脑的量子密钥加密传输,任何数据泄露都将按最高安全等级处理。”
次日清晨,十辆装载着特殊防护箱的军用卡车驶入星宁科技的地下车库。沈浩然亲自监督芯片封装过程:每片芯片都被置入充氮防辐射容器,外部包裹着由石墨烯和超导材料制成的双重屏蔽层。“这些芯片不仅是产品,更是国家科技安全的防线。”他对在场的技术人员说道,“启动‘星盾’加密系统,确保传输链路零风险。”
在军事基地的保密会议室,研究人员戴着防辐射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