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皖北小城阜安镇的集市上,王建军正站在自家新开的电器店里,熟练地向顾客介绍智能家电。玻璃柜台下,存折里躺着280万存款,这是他去年在京城五环工地当包工头攒下的。一年前,他带着同乡们灰头土脸地挤在工棚里,如今却成了镇上人人羡慕的“大老板”。
“建军,你这店真气派!”隔壁五金店老板探进头,盯着墙上的8k电视,“听说你在京城用的都是会自己盖楼的机器人?”王建军笑着关掉全息展示屏,摸出手机调出工地旧照:画面里,戴着vr头盔的工程师在临时板房里“捏”着建筑模型,工地中央,机械臂如钢铁森林般自动拼接预制件。“现在建楼跟玩游戏似的,我们就管看着机器干活。”
千里之外的川南小镇,钢筋工老张正在自家新建的三层别墅里收拾行李。他刚拒绝了本地工地开出的月薪8000元的邀约——去年在星宁工地,他靠着操作智能钢筋弯曲机,存款突破120万。“现在回去绑钢筋?”老张对着镜子刮胡子,电动剃须刀自动贴合他的面部轮廓,“我要跟着镇上年轻人学vr建模,听说星宁在招建筑虚拟施工员。”
这场由科技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全国小镇掀起波澜。星宁集团总部的大数据中心里,大屏幕实时跳动着务工人员返乡数据:仅京城五环项目完工后,就有32万名工人带着平均158万的存款回到家乡。更惊人的是,这些返乡者中,67选择自主创业,23报名参加线上技能培训,小镇上的vr体验馆、智能家居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沈总,地方政府发来感谢信了。”助理递上文件,某省扶贫办的红头文件上写着:“星宁智能建造模式带动217个贫困县劳动力增收,建议全国推广……”沈浩然看着文件,思绪回到一年前的工地——那时,传统施工队需要上百人搬砖运瓦,如今工程师戴着vr设备,在虚拟空间里调整建筑结构,量子传感器自动校准误差,机械臂按照ai指令完成99的施工工序。
在滇西山区,曾经的塔吊司机李建国正在给乡亲们演示“空中造楼术”。他打开手机app,调出星宁施工模拟器:“看见没?这根梁歪了05毫米,系统会自动报警。”围观的年轻人发出阵阵惊叹,几个大学生掏出笔记本记录。李建国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