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京城五环外的潮白河畔,两台巨型量子蒸馏塔刺破苍穹,银白色的塔身折射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沈浩然站在星宁海水智能淡化厂的中控室里,注视着全息屏幕上翻涌的数据流——淡水流经的管道泛着幽蓝荧光,如同一条条液态星河注入巨型蓄水池。这座刚刚竣工的淡化厂,正以每分钟处理100吨海水的速度,悄然改写着北方水资源的格局。
“沈总,蓄水池的储能系统已完成98充能。”技术总监李岩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指着窗外那座形似巨型水母的建筑,“这个超级蓄水池可不只是储水——底部的重力发电装置,能利用水位落差产生清洁电力;侧壁的温差发电板,则将海水与淡水的温度差转化为电能。”全息投影随即展开内部结构:当蓄水池蓄满时,水流通过涡轮机产生的电力,不仅能满足淡化厂自身需求,还能反哺周边三个产业园区。
更令人惊叹的是淡化技术的突破。星宁研发的“量子膜过滤系统”,将海水淡化推向了新高度。传统反渗透膜需要高压驱动,而星宁的量子膜通过纳米级孔隙精准筛选水分子,盐分截留率高达9999。“这些膜就像会思考的筛子。”李岩调出微观模拟画面,“当检测到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时,膜表面的智能涂层会自动调整结构,将有害物质完全阻隔。”最终产出的淡水,经ai水质调控系统处理后,矿物质含量、酸碱度与山泉水别无二致。
合作洽谈室内,当地食品公司的代表们正围着水质检测报告惊叹不已。“这简直是食品工业的革命!”红星乳业的技术主管举起水样,“用这种水质生产的牛奶,菌落总数比传统工艺降低70,口感更醇厚。”沈浩然微笑着启动全息展示:“我们不仅提供淡水,还能定制化生产——根据不同食品需求,调整水中的钙、镁离子比例。”话音未落,智能机械臂已送来几杯饮品,分别标注着“茶用软水”“咖啡用硬水”“酿酒专用水”,水质参数在杯壁上实时跳动。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淡化厂构建了闭环生态系统。浓缩后的海水盐分被提取制成高端调味品;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用于温室大棚供暖;就连过滤出的海洋微生物,也被送往生物实验室作为科研原料。“每一滴海水都不会被浪费。”沈浩然在发布会上展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