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就又能种新的粮食了。
“我可不像你们这么傻,我得赶紧回家拾缀拾缀粮食,趁粮价没降赶紧卖了。”
说着还不忘拉上和她关系好吴桂花一起回去。村里有一些智慧的老人则是满面思索。
凝老头和凝大踏着暮色归家,将村长的一席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家人。
凝大媳妇一听,顿时火冒三丈,破口大骂:“都怪那个死丫头,分家时愣是要走那么多粮食。你想想,那些粮食要是换成银子,得值多少啊!”
凝老太太一听,也是气不打一处来,跟着骂骂咧咧,甚至急匆匆地穿上鞋,嚷嚷着要去凝妄言家把粮食夺回来。
幸好凝老头及时喝止,才避免了一场风波。
这边,凝二媳妇心里早已盘算好了,铁了心要卖粮。如今粮价高涨,若能卖掉一些,家里就能添些银钱。
明年,她六岁的儿子也能去学堂读书了,再耽误下去,可就真的晚了。
她眼珠一转,悄悄给凝二使了个眼色,示意他看向粮仓的方向。
凝二心领神会,立刻向凝老太提议:“娘,咱们家里不是还囤着两千斤粮食吗?我看不如卖掉一部分,一家人省着点吃,应该也够了。”
凝老太太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转头急切地对凝老头说:“他爹,我觉得老二说得在理。咱们就留下五百斤,其余的都卖掉吧!”
凝大一家也眼巴巴地看着凝老头,心里都明白,按照往常的规矩,卖了粮食,大房肯定是受益最多的。
凝老头经不住全家人的轮番游说,终于点了头,同意卖粮。
他想,反正明年还有新粮食收下来,卖就卖吧,一家人少吃点,也就挺过去了。
村民们各自打着小算盘,隔天便有人忙着卖粮,有人则忙着买粮,村里一片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