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还是不敢答应道“青山王与众结交,与宋夏和议并无干系,吾还是按命行事。(又疑惑打趣道)既然晏将军想救此人,为何你不直接放了他?”
晏秋见说不动唐国昌,心神无意再与之争辩,遂无力的道“青山王在我府上关押,若是我放了他,乃有失职之罪。弄不好要掉脑袋的。”
唐国昌嘲笑道“多新鲜啊,你还有此顾虑,就把这种杀头事情推到我的头上。”
晏秋则回复道“非也,青山王于返回西夏途中失踪,可将此事嫁祸给夏人看管不周,你与青山王并无交情,不易引起夏人和官家怀疑。晏某则不行,官家早就怀疑我与这青山王种种事端!”
唐国昌冷冷的道“唐某还是以国事为要,这青山王放之于利不合,故而我不会干得此事,晏将军莫再言辞,这算通敌,若让他人知晓,必生事端!”
晏秋只得无奈作罢,不过说来也是,让唐国昌去放了李秉藏也不能仅凭晏秋的几句话,青山王和唐国昌曾在晋阳苦战,也算死敌,虽然二人并未因此产生怨恨,但是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违逆和议盟约而放其自由。这晏秋啊!这次真的是求错了人了。而且晏秋提出的理由也更是可笑至极!晏秋是想救李秉藏一命,只是恰好唐国昌又是唯一可以帮助他的人。宋夏真是奇妙,昨日之死敌,今日却是舍命的朋友,令人刮目相看。
唐国昌与晏秋作拜,返回与苏子之列,晏秋虽然不死心,但他也不想就此离开众列,悄悄跟在唐国昌后面,伺机再作……
再看这边,众人怂恿之下,苏子等人和夏使登上了聚辉塔。
苏轼与李昌吉在聚辉塔之上,望汴京万千,依苏轼指引所至,远目天下。
李昌吉叹曰“宋人惯常造塔,以观汴京景色。我看此塔高乃有百丈,通身赤黑,乃如暗沉之剑,插于春台之上。”
苏轼曰“塔乃非为观景所用。宋人以为神明所在乃是高处,塔高则更近乎神明,塔下可收集更多人间香火。二者,塔至高,人乃有方向,汴京城百姓无论回家还是远路,皆能明自己的路途方向(就是定位用的)。再有,乃为军情谍报所用,匹马虽快,不及目光之速,汴京繁华,引来天下敌手觊觎,若有强敌兵临城下,可更早作防备。”
李昌吉道“苏子所言极是